基于可靠性的生命线工程管网智能化抗震设计——以供水系统为例

来源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ric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抗震可靠度分析和网络自动生成拓扑结构的思想对生命线工程管网的智能化抗震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城市供水管网为研究对象,在综合考虑管网建设经济性、日常运营合理性、抗震可靠性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利用计算机完成管网抗震智能化总体设计和细部设计的基本框架。 网络的抗震可靠度分析是评价生命线工程系统抗震能力和灾后运行性能的重要手段。本文在考虑埋地管线地震破坏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水力学原理,提出了一种以管线接口变形为主要破坏模式的点式渗漏理论模型。以震后带渗漏供水管网的功能分析为基础,采用一次二阶矩方法计算节点及系统的功能可靠度。此方法较之随机模拟方法概念清晰且大为简化。 近四十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在管网优化设计方面所做的工作大多集中于管网的细部设计问题——管径优化。研究表明,管径对管线抗震可靠度的影响是有限的。管网抗震拓扑优化设计则为管网抗震设计提供了经济、高效的途径。本文首次提出了网络自动生成拓扑技术,并针对在生成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连通网络,给出了启发式修补策略。这两项技术使得自动生成管网初始拓扑点集成为可能,形成了管网智能化抗震设计的先导。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可靠度的生命线工程管网抗震智能化设计方法,发展了遗传算法(GA)和模拟退火算法(SA)相融合的混合优化策略,采用系统拓扑优化和管径优化的综合设计途径完成整个管网的总体设计和细部设计。GASA混合优化策略,改善了过去单一算法对算法参数极为敏感和初值鲁棒性较差的弊端,加速了对全局最优解的搜索速度。 最后,运用本文提出的基于可靠度的管网抗震智能化设计方法,对包含463个节点的沈阳市主干供水管网进行了抗震设计。在8度地震作用下,所设计的最优管网比原始管网减少了237条管线,占总数的24.3%,而各节点最小抗震可靠度达到94.3%。 生命线工程管网的抗震智能化设计是生命线地震工程的前沿性课题。本文旨在推动生命线工程系统的抗震设计,由研究管网的细部设计——管径优化,逐渐过度到研究管网的全局设计,使管网设计能够真正摆脱过去缺乏抗震设计手段、布线过程繁琐、优化途径单一的弊端,从而使生命线网络的抗震设计真正步入到计算机自动设计的时代。
其他文献
选择高效安全的消毒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各种水媒传播疾病,保障水质安全并维护人体健康。清水池是给水厂消毒工艺中的重要反应器,在广泛应对各种原水水质条件的前提下,优化清水
混凝土中裂缝发展可分为起裂、稳定扩展和失稳扩展等三个阶段,双K断裂模型通过引入起裂韧度和失稳断裂韧度两个控制参数,能够很好地描述该过程。2012年,RILEM TC-TDK委员会成
取水结构作为核电冷却系统的重要供水设施,是核电站安全运行的基本保障。因此,取水结构的地震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OpenSees软件平台对强震作用下某核电站取水结构
管道漏损检测是保障管道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针对检测长距离海底管道输水漏损等新情况,提出了智能探测球技术进行漏损检测。本文对探测球在管道中的运动进行了模型实验和数值
本文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关于腹板开孔组合梁的挠度计算,后一部分是关于圆弧钢拱的线性屈曲分析。组合梁腹板开孔后,开孔截面刚度存在削弱,开孔区域产生空腹桁架形
管道运输是输送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方式,随着我国加大对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管道在我国的使用将会继续增加。纤维缠绕增强复合管(RTP管)因其耐腐蚀、耐高压、柔韧性好等优良
压型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是普通混凝土组合楼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楼板结构形式,是承载力高,经济效益显著的楼层构件,它具有自重轻、整体水平刚度大、延性好、施工
本文是对王毅红教授提出的带有芯钢管的钢管混凝土节点的后续研究。在现有钢管混凝土柱抗剪理论的基础上,对该新型钢管混凝土节点的抗剪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抗
大量的震害表明,局部场地条件对地面运动有很强的放大和缩小作用,因而地震烈度异常区与场地条件密切相关。而凹陷地形作为非常重要的局部场地之一是近年来国内外非常关注的研
目前我国存在数量庞大的江河湖泊底泥污染,严重危害周边生物与人类健康,急需采取控制和治理措施。可有效控制底泥污染物向上覆水体扩散的污染底泥覆盖技术,与我国常用的疏浚技术相比具有多方面优点,值得在我国推广应用。然而,未考虑底泥固结对污染物运移的影响是目前污染底泥覆盖层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底泥通常具有含水量高、压缩性大的特点,添加覆盖层会引起底泥在覆盖层浮容重荷载作用下的固结,引起较大的孔隙水排出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