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10年来,黏菌素是目前临床治疗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最有效药物之一,临床应用持续增加,常常被作为临床重症患者的最后一线治疗希望。神经毒性是黏菌素临床应用的主要副作用之一,严重制约着其最佳疗效,但神经毒性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明确其毒性机制为寻找新的减毒措施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倍受国内外关注。本文通过模拟临床给药,静脉注射硫酸黏菌素,利用多重评价方式,建立小鼠神经毒性模型,探讨线粒体氧化应激介导的黏菌素神经毒性作用机制及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对黏菌素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昆明系雌性小鼠1822g,随机分为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通过静脉注射给予黏菌素15、7.5、5.0mg/kg和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d。以给药当天为第0d,分别于给药后第1、3、7、15d进行了一般毒性评价、神经行为学组合测试(自发活动能力、感觉功能及运动功能)、神经电生理测试(M波参数、F波参数及EMG测试)、神经形态学评价(光学病理学及超微结构观察)、氧化-抗氧化系统生相关生化指标测定、凋亡相关因子表达及含量(caspase-9和3)检测、NGF含量及相关受体表达(TrkA及p75NTR)检测;在此基础上,设立对照组(0.9%氯化钠)、黏菌素模型组(硫酸黏菌素15mg/kg)、NGF保护组(硫酸黏菌素15mg/kg+36μg/kg),连续给药7d后进行神经行为学、神经电生理学、NGF含量及相关受体表达(TrkA及p75NTR)检测。结果表明:(1)通过剂量依赖性及时间依赖行分析,硫酸黏菌素每天静脉注射15mg/kg,连续给药7d,可成功建立黏菌素神经毒性小鼠模型。(2)通过神经行为学组合测试及神经电生理学测试,黏菌素可导致小鼠感觉功能及运动功能失调,其中热痛阈值及SNCV及F波潜伏期最为敏感;提示F波潜伏期及SNCV可作为临床黏菌素神经毒性的指示性诊断指标。(3)黏菌素可导致小鼠神经系统氧化-抗氧化系统失衡,致使线粒体变性,caspase-9和3显著升高;提示线粒体氧化应激途径是黏菌素致小鼠神经毒性重要机制之一。(4)黏菌素可导致小鼠神经组织内NGF及其受体蛋白TrkA及p75NTR的表达显著升高,外源性NGF可降低这些蛋白的表达,揭示黏菌素神经毒性与神经细胞NGF配体-受体结合相关。(5)通过神经电生理及神经行为学测试,外源性NGF对黏菌素诱发的神经毒性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