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末以来,全球出现了规模宏大的并购浪潮,而银行并购以其在数量和规模上的绝对优势独领风骚。银行间的并购使得国际银行业的排次被不断的刷新,由此产生的整合力量更是对国际金融业的竞争局面、市场结构、政府监管、甚至金融理论的发展产生长远影响,推动了一种全新的金融市场格局的形成。那么身在其中的中国银行业如何利用这一机遇,积极采用并购这一外部扩张手段实现金融体制改革和银行自身发展的双重目标呢?在实施并购的过程中,中国银行业又应当采取何种的并购模式,在风险和成本最小的情况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呢?中国银行业经过十多年的渐进式改革,正处在变革的核心时期。在这一阶段将面临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外来银行的冲击,银行在旧体制下积累起来的和前几年高速发展产生的风险也将快速显现,与国际金融风险发生机制的联系也日益密切。在这种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中,中国银行业为了防范和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也开始了银行业并购的尝试。作为现代金融发展的一种方式,银行并购在不同制度、不同条件下的效应具有双重性。科学的并购能够提高银行业的稳定性、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也不排除由于市场控制力加强而导致的服务效率下降和社会福利的损失。在这里,外部环境是重要的,特别是中国金融体制正从垄断转向竞争,从计划转向市场,从供给机制转向交易机制,在政府行为仍占主导的条件下,盲目求大或者劫富济贫式的并购很容易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已告一段落,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时机已基本成熟,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从监管层面和法规建设看,制度环境还不够健全,因此在现阶段的中国银行业界的并购应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创造条件、趋利避害、审时度势,力争实现微观利益和宏观福利的最大化。本文研究的视角集中于银行并购,这里所谓的银行仅指商业银<WP=4>行,而非广义的银行概念。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仅仅包括涉及商业银行的并购重组,而不涉及证券业以及保险业之间的并购活动。文章由以下部分组成:第一章、银行并购的概述以及理论依据。在这一部分,作者首先简要介绍了银行、银行并购的含义以及并购的分类。在此基础上,笔者根据自己对并购理论发展逻辑的理解,将并购的理论基石重新分类组合,提出以规模经济学说、市场力假说、福利经济学、行业周期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企业行为理论、博弈论等为依据的并购理论,从而对并购理论体系进行了完整还原。尽管这一部分耗费了不少的笔墨,然笔者认为,由于多数理论单单从微观层面进行考虑,忽略了银行并购所带来的社会福利的变化,因此单从几个以微观个体为研究对象的并购理论入手,推导中国银行业并购所应采取的模式是不负责任的。只有对银行并购理论的进行全面分析才能深刻认识其可能的成本收益,从而采取合理的并购模式。第二章、笔者主要从成本、收益和风险的角度考核并购活动。正如第一章所分析的,并购所产生的正、负效应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从微观来讲,并购可以突破行业壁垒,拓展经营边界,可以在快速扩张的同时降低技术成本。此外,由于预期幻觉和经验曲线效应,并购还可以给银行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当然与此相对应的,并购双方不仅要支付各种咨询和中介费用,而且并购所需现金或者股票支付也是一笔相当巨大的开销,而并购后整合所发生的费用更是无法估量。从宏观角度考虑,并购可以促进资产存量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可以拯救低效银行,保持金融体系和社会的稳定。相应的,由银行并购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社会动荡以及监管的困难也不容小视。第三章、主要介绍中国银行并购的现实基础,并提出在并购活动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中国银行业的并购时机已经基本成熟,目前,银行的市场主体地位,统一、规范、开放和竞争的市场环境均已基本形成,规范的市场规则和良好的市场秩序也已经基<WP=5>本建立。作为并购活动的主要推动者,尽管投行、审计、会计等中介机构的推动作用尚不明显,但是从绝对数量上看,已经远远满足了并购活动的需要,并且已经为中国的企业并购贡献出应尽的力量。作为银行并购的其他外部环境和制度因素,政府适当的干预、有效的资本市场、全面的法规建设、社保体系的完善等方面尽管还不尽如人意,但并不妨碍并购活动的开展。本章的第二部分,笔者主要从并购活动的主体——银行的角度分析了在当前的形势下,中国商业银行开展并购活动迫切性。鉴于各银行主体产权关系、以及规模的差异,笔者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分别入手,通过分析各类型银行存在的典型问题,以及他们共同面临的外部竞争环境,从内因和外因的角度,分析了中国银行业实施并购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并购应遵循的原则。第四章、作为本文的核心,笔者用较大的篇幅,根据不同类型银行的特点,结合第一、第二章对各种并购模式的成本收益分析,提出现阶段中国银行业并购可以采用的并购模式。首先,笔者驳斥了现阶段比较热门的一个观点,即采用强强联合的方式,通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两两并购,组建金融航母。依据有,一是当前中国银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