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栓形成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抗凝药物(anticoagulants)则被广泛用于静脉和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传统的抗凝药普通肝素(UFH)、低分子量肝素(LMWH)和华法林(warfarin)存在较多局限性,临床使用受到较大限制,因此亟待研发新一代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抗凝药物。目前最具开发潜力的抗凝药物为口服小分子直接的凝血因子Xa(FXa)抑制剂,已有多个合成单体进入不同的临床试验周期。活血化瘀中药临床长期用于血瘀证的预防和治疗,抗凝疗效确切。本论文试图从植物类活血化瘀中药中寻找天然的小分子直接FXa抑制成分,为以后开发口服小分子FXa抑制剂提供先导化合物。本论文采用生色底物和连续速率法,建立了体外测定FXa活性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利伐沙班为阳性对照,对26种常用的植物类活血化瘀中药的醇提物进行了初筛。结果发现刘寄奴、桃仁、泽兰、郁金、丹参、王不留行和牛膝在反应终浓度166 μg/mL时对FXa的抑制率高于40%,证明了植物中也存在直接FXa抑制剂。利用活性示踪结合各种色谱方法(包括硅胶柱层析、反相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及制备液相)从牛膝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了3个活性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核磁波谱、质谱等方法鉴定了此3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是:邻苯二甲酸正丁酯、邻苯二甲酸二-(α-乙基)己酯、齐墩果酸-3-O-β-D-(6’-甲酯)-吡喃葡萄糖醛酸苷。它们在反应终浓度166 μg/mL时对FXa的抑制率分别是:23.3%、36.5%、84.1%。从牛膝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核磁波谱等方法鉴定了此5个化合物分别是:漏芦甾酮、3-0-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人参皂苷R0、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齐墩果酸-28-0-(6-O-甲基)-β-D-甘露糖。对此5个单体化合物抑制FXa作用的检测发现,它们在反应终浓度166 μg/mL时抑制率分别是:13.6%、50.0%、2.1%、86.4%、31.9%。测定了化合物齐墩果酸-3-O-β-D-(6’-甲酯)-吡喃葡萄糖醛酸苷、3-0-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抑制FXa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是 15.2 μmol/L、171.1 μmol/L、95.4 μmol/L。简单分析了此类化合物对FXa抑制作用的构效关系,发现齐墩果酸28位有糖取代会降低对FXa抑制活性,3位取代的糖醛酸酯化后能显著增强对FXa的抑制作用。进一步考察了化合物齐墩果酸-3-O-β-D-(6’-甲酯)-吡喃葡萄糖醛酸苷作为FXa抑制剂的酶学动力学及专一性,发现该化合物属于FXa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常数Ki为4.071±0.5 μmol/L;对FXa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人体内其他几种主要丝氨酸蛋白酶,对FXa具有良好的专一性。本文首次证明了某些活血化瘀植物药也存在FXa的抑制成分,为临床上合理应用活血化瘀药提供参考依据。发现牛膝中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具有直接抑制FXa的作用,其中以齐墩果酸-3-O-β-D-(6’-甲酯)-吡喃葡萄糖醛酸苷抑制FXa的作用最强,并研究其酶学动力学及专一性,为这类化合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