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的文学理论和生活美学研究

来源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lono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闲情偶寄》一书作为明末清初文人李渔的主要理论著作,一直受到艺术理论研究者们的关注,对于李渔戏曲理论和建筑理论的研究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而其中有关生活美学的内容也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论文以李渔《闲情偶寄》当中文学理论和生活美学为研究对象,对李渔艺术思想的形成,以及文学审美和生活审美的互涉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创新性地对李渔整体艺术思想体系进行阐释。论文的主要论点包括:在李渔放弃仕途之后,他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生活上,生活是他文学理论取得灵感的源泉。他组织家庭戏班进行创作大范围的巡演,亲历亲为,使得其戏曲美学的造诣越来越高。而且将其戏曲美学的收获反馈到生活美学当中,这种互相影响的模式也促进了理论的创新。李渔的“新”是具体的、实际的,并非标新立异。可从三方面理解:“不新可以不做”,不加入新的元素,不如不创作;“求新求异”,最重要的是思想内容,次之是技巧方法,最后是字句上的新;“新”来自于日常生活,并不来自怪异之事。求新求异可以说是在“平淡无奇”中创造“惊心动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李渔的艺术理论对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创新有很多借鉴价值,其核心有二:“美无本末”和“意新为上”。将生活当作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和策划的观念是李渔生活美学的核心,这符合华夏民族享乐生活和美化生活的传统,也是值得我们当代社会生活审美所借鉴的。
其他文献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以及生土材料分布的广泛性造就了生土建筑类型的多元化,集生态、艺术、文化、技术、人文等方面于一身。本文以汶川萝卜寨为例,
在儿童文学领域的各种体裁样式中,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最具儿童文学特点。民间童话则并非构造纯粹的虚幻境界,它是借助想象,将神奇因素引入普通人们的生活
小学班主任应加强学习,深入了解学生,通过激励制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Primary school teacher should strengthen learning,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s
汉赋是汉代代表性文学,历来研究者颇多。古往今来的学者对汉赋研究论述可谓汗牛充栋、不知凡几。我在前贤先辈以及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得到启发,如果从汉赋的文本出发考察汉
中国古代戏曲中敷衍庄周故事的道教神仙戏称为“庄子戏”,其体制包括杂剧和传奇。戏曲文学多重视场上表演而轻视文本,故而迄今留存的“庄子戏”文献资料较少,仅存元杂剧《老
本文对以往《江格尔》研究中力士型英雄、才能型英雄、智慧型等英雄形象进一步归类研究的同时就一些观点加以批评进而剖析了取表弃髓的笼统归类法的弊端。论文由导论、正文、
今流傳王延壽賦作僅餘三篇:《魯靈光殿賦》、《夢賦》及《王孫賦》,然被譽為辭賦英傑之一。學界對王延壽賦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從文學視角下整體分析考察王延壽賦作的文學藝
内容:赵南星,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真定高邑(今河北省高邑县)人,是晚明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是东林党人的重要代表人物,一生经历嘉靖到崇祯六朝,官至吏部尚书,在晚明政坛
通过分析流道和扩散层中的压力损失,并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出了沿流道方向气体总压力以及水蒸气分压力沿程分布的表达式.根据液滴生成的机理分析,得出了PEMFC阴、阳两极
神话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间文学,了解原始社会,神话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资料,故它在民间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对藏族来说至今仍没有一本关于神话研究方面的理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