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以开埠为起点,主动或被动地开始了社会转型过程。在这一进程中,中国传统居住形态在西方文化的强势侵袭下衍生出了适应性的近代“里”式居住形态。哈尔滨道外区的里院居住形态就是在此宏观背景下演变而来的。这种特定背景下的居住形态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也能反映当时的文化态势,是西方文化植入中国传统居住形态中价值性和实用性的体现之一。本文从形态学的视角阐述里院的居住形态,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具体层面上的外在表征,二是抽象层面上的内在演变逻辑。其中第一部分主要从居住形态的概念定义出发,结合实际调研,从居住形态的实体呈现和非实体呈现两个方面,阐述了近代道外里院从具体到抽象的相关结构要素,并归纳总结出里院居住形态的基本特征;第二部分进而深层次探讨近代道外里院形成的内在逻辑演变关系,主要涉及自然和文化两方面,里院居住形态对自然的适应主要体现在宏观上的群落布局形式组织、中观上的微气候空间营造以及微观上的细部节点处理,而文化的渗透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形式改变、社会结构转变以及风俗观念影响等方面。道外里院是近代“里”式住宅在东北地区的延伸,是哈尔滨道外民众普遍的居住形式,记录着20世纪初道外最普遍最真实的居住形态。本文通过对近代道外里院居住形态的形式和逻辑的梳理,试图找出其演变发展的内在序列关系,以便深入了解近代“里”式文化深层次的组织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