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蚜对三种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浓度胁迫的响应及机制研究

来源 :吉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yujia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蚜(Myzuspersicae)是世界范围内危害经济作物最严重的害虫之一,除了对作物造成直接损害,还可以通过传播植物病毒病对作物造成间接损害。当前,化学防治仍是桃蚜防治的主要策略,但由于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已使桃蚜对包括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和新烟碱类等在内的多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在此背景下,新型杀虫剂的开发和应用将为桃蚜有效防治提供保障。氟吡呋喃酮、氟啶虫胺腈和环氧虫啶作为三种新型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包括桃蚜在内的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表现出良好的活性,在桃蚜综合治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展了三种杀虫剂对桃蚜的亚致死效应研究,同时阐释了亚致死效应的生理代谢机制,并挖掘出三种杀虫剂作用下桃蚜的差异性基因。从生物学、生态学、生理生化及基因水平揭示了桃蚜对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胁迫的响应及作用机制,全面评价了三种新型杀虫剂对桃蚜的潜在影响,为三种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及减缓其抗性发展、延长药剂使用寿命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LC10和LC30)短期(24 h)处理桃蚜四龄若虫,均可显著降低桃蚜染毒个体(F0代)的繁殖量和寿命,这种不利影响随处理浓度的升高而显著的增强。氟吡呋喃酮和环氧虫啶亚致死浓度(LC10和LC30)以及氟啶虫胺腈LC10处理组均可缩短染毒个体子代(F1代)的发育历期及产卵前期,表现出明显的发育刺激作用;氟啶虫胺腈LC30处理组可使F1代发育速度减缓,生殖力显著降低。从种群参数上看,氟吡呋喃酮和环氧虫啶LC10和LC30处理组以及氟啶虫胺腈LC10处理组亚致死浓度胁迫,会促进桃蚜子代种群的增长,表现为内禀增长率显著升高,平均世代显著缩短;但氟啶虫胺腈LC30处理组桃蚜子代种群的增长受到严重的制约,表现为内禀增长率、净生殖率显著降低,而平均世代周期延长。终上所述,氟吡呋喃酮和环氧虫啶亚致死浓度(LC10和LC30)及氟啶虫胺腈LC10剂量均可引起桃蚜种群的毒物兴奋效应,但氟啶虫胺腈LC30剂量处理可显著抑制桃蚜种群增长。
  2.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LC10和LC30)作用下,桃蚜的扩散行为均受到明显的刺激,但不同药剂引起的扩散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氟啶虫胺腈和环氧虫啶处理组,亚致死浓度作用下桃蚜的扩散能力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强,表现出明显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但利用氟吡呋喃酮LC10和LC30浓度处理桃蚜,在相同的作用时间内(除了2h),桃蚜的扩散行为无显著性差异。桃蚜扩散能力的增强可能是生物体应对神经毒剂的反应,也可能是桃蚜应对不良环境的忌避作用,这一行为将有利于桃蚜逃离不利的生存环境,重新建立种群,这对害虫防治是十分不利的。
  3.在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LC10和LC30)作用下,桃蚜体内的靶标酶和解毒酶活性均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应激反应并不完全一致。对于乙酰胆碱酯酶(AChE),三种杀虫剂均表现出一定的诱导作用,其中氟吡呋喃酮和氟啶虫胺腈均表现出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的作用,且随作用时间延长,AChE活性降低,而环氧虫啶供试浓度均会显著诱导AChE活性,且随作用时间延长,活性升高;对于羧酸酯酶(CarE),氟吡呋喃酮和氟啶虫胺腈处理组酶活力均受到显著的抑制,而环氧虫啶处理组CarE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表现出一定的诱导作用;三种杀虫剂对桃蚜体内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药剂浓度越高,抑制程度越强;氟吡呋喃酮LC10浓度处理后,桃蚜体内的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先升高后降低,LC30浓度处理组桃蚜体内的MFO活性受到显著抑制,而氟啶虫胺腈亚致死浓度(LC10和LC30)处理,桃蚜体内MFO随作用时间延长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环氧虫啶亚致死浓度处理,也会使桃蚜体内MFO活性升高,但LC10浓度处理MFO活性先降低后升高,而LC30浓度处理MFO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上述结果说明除了GSTs,其他三种酶均参与了桃蚜的解毒代谢过程,但各种酶在解毒不同杀虫剂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完全一致。
  4.利用GC-MS方法测定了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胁迫下桃蚜体内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三种杀虫剂均会使桃蚜体内总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总糖含量显著升高,但各处理组脂肪酸及单糖组成及含量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氟吡呋喃酮和环氧虫啶亚致死浓度(LC10和LC30)胁迫,会显著降低桃蚜体内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氟啶虫胺腈LC10浓度处理游离氨基酸种类及总氨基酸含量均会显著降低,而LC30浓度处理游离氨基酸种类及总氨基酸含量均会显著升高。表明桃蚜体内脂肪、氨基酸及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有可能参与了杀虫剂的降解及代谢过程。
  5.为了探明桃蚜对三种杀虫剂亚致死效应的作用机制,本文对7组虫体样本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共得到145.24GbCleanData,各样品Q30碱基百分比均不小于93.72%。通过组装共得到77960条Unigene,Unigene的N50为1672,组装完整性较高。最终获得33940个有注释信息的Unigene。桃蚜经三种杀虫剂不同剂量处理后,转录图谱发生显著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氟吡呋喃酮LC10和LC30处理组分别检测到189和427条差异表达的基因,氟啶虫胺腈LC10和LC30处理组分别检测到1762和2418条差异表达的基因,而环氧虫啶LC10和LC30处理组分别检测到148和388条差异表达的基因,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能量、物质代谢以及防御系统方面,包括与碳水化合物运输和代谢、氨基酸转运与代谢以及脂质转运与代谢相关的基因,以及与杀虫剂解毒代谢相关的细胞色素P450s基因。
  综上所述,氟吡呋喃酮、氟啶虫胺腈和环氧虫啶亚致死浓度均可不同程度诱导桃蚜子代(F1)产生毒物兴奋效应,因此,三种杀虫剂均存较高的抗性发展风险及再猖獗现象产生的可能,在杀虫剂使用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标准科学合理用药,并降低农药使用频次。另外,在三种杀虫剂胁迫下,桃蚜通过提高扩散能力,增强营养代谢功能等实现生理解毒,使部分昆虫个体保存下来。通过功能注释发现,所有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细胞色素P450家族基因表达量上调,表明三种杀虫剂解毒代谢与P450s关系密切。
其他文献
盐碱地作为我国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如何有效地进行盐碱地改良,使其变为可靠的耕地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集约化农业的迅速发展,农作物的产量在不断的增加,随之而来农业废弃物的量也在骤增,这些农业残留物中富含氮、磷、钾和有机质,是重要的资源。将农业废弃物还田,可以加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利用有机物料对盐碱地进行培肥改良,既改良了盐碱地,开发后备耕地资源,又解决了物料污染问题,循
我国大豆需求量大,种植结构矛盾突出,使得大豆生产能力下降,施入外源有机物料是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大豆生产能力的关键。目前关于长期定位有机培肥对连作大豆的有机碳库特征研究较少,为探明长期连续施用有机物料对土壤固碳及有机培肥的影响,本试验于2010年开展了长期定位试验,选取植物残体和腐熟畜禽粪便两大类有机物料,共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秸秆(CS)、树叶(LE)、牧草(GR),鸡粪(ChM)、牛粪(CM)、
学位
2-氯-6(三氯甲基)吡啶(简称CP)是应用较早的一种硝化抑制剂,合理使用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氮的淋失,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推广使用。但由于CP存在易挥发、易光解,特别是应用于高有机质的土壤时,易被土壤有机质吸附而降低有效性等问题,有必要通过开发新剂型的方式提高CP有效性。本文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实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CP在高有机质含量黑土上有效性降低的机理,探索了通过制备CP新剂
作为吉林省西部耕地主要土壤类型,黑钙土潜在肥力高,抵御干旱能力弱,覆膜滴灌是开发其农田生产潜力的最佳途径,为使黑钙土达到增碳培肥效果,优质有机物料投入必不可少。不同种类有机物料对于土壤培肥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于有机物料缺乏的黑钙土区寻求最适宜培肥的物料种类至关重要。本研究以黑钙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固化秸秆颗粒(Ps)、玉米秸秆粉末(Pr)、腐熟羊粪(M)和黄腐酸(BFA)为供试有机物料种类,采
学位
环境污染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它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的结构与平衡,而且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因此环境污染研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近年来,由于工业"三废"所引起的重金属污染和酸沉降已严重的破坏了地区的生态平衡.该文以辽宁省葫芦岛锌厂周围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S和重金属Cd、Pb、Cu、Zn五种污染元素的含量、污染状况;有效S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重金属Cd、Pb、Cu、Zn五种形态分布
化学农药大量不合理使用带来的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日益严重,开发安全、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从微生物中发现高活性的农药活性物质和先导是新农药创制的关键。链霉菌135菌株(Streptomycessp.135)是陕西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青藏高原地区分离的一株具有较高抑菌活性的生防菌,特别是对小麦全蚀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表现出开发为生防制剂的潜力,但其生防机理还不明确。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被认为是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和主要的非谷物作物。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infestans)引致的晚疫病是世界上毁灭性的马铃薯病害,威胁马铃薯的可持续生产。利用品种抗病基因(R)是晚疫病防控的最有效方法。然而,由于抗病资源较少,并且致病疫霉菌的毒性变异能力强,导致品种抗病性的丧失问题突出,使得晚疫病防控高度依赖杀菌剂的应用。本研究采用了
小麦条锈病是影响我国小麦安全生产的重大病害之一。条锈菌致病性频繁变异,导致品种抗锈性不断“丧失”,常常引发病害流行,造成巨大损失。因而,开展小麦抗条锈机理研究,寻找条锈病可持续控制新策略,对条锈病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WRKY作为一类超级家族转录因子,在调控植物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从而抵御病原菌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参与小麦抗条锈病过程的关键WRKY转录因子及其转录调控机制并不明确。由于小麦基因
现代农业离不开农药,但由于长期过分依赖农药,导致严重污染环境,特别是土壤中的农药残留,往往因其持久性而积累土壤,继而可能进入食物链,产生更大的毒害问题。因此,实施有效且对环境安全的方法修复土壤的农药污染不仅有必要,也是社会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利用植物修复去除土壤污染物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受到人们青睐,已成为环境中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焦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氯氰菊酯在全球范围内长期、广泛的用于控制多种
学位
链格孢属(Alternaria)真菌引起的人参黑斑病是我国人参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人参的品质和产量。迄今,关于吉林省人参黑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等方面尚缺乏较系统的研究。本文对吉林省15个人参主产区人参黑斑病进行了调查,采集病害标本,根据形态学及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比较不同病原菌的致病力及生物学特性差异,并进行了三种药剂对人参黑斑病的防治效果研究。主要结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