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市1:5万土壤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来源 :青岛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t19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莱西市土壤研究实际需求,应用通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MapGIS6.7),管理、集成莱西市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数据资料、2005~2008年的土壤质量监测和测土配方施肥测定的土壤数据及其相关数据,建立土壤数据库,并借助土壤数据库进行了应用方面的研究。归纳起来,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对莱西市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得到土壤类型图、土壤剖面调查记载表等空间、属性资料,并参照相关规范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第二次土壤普查部分单位的使用已经不符合国际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规范,为数据的交流和共享奠定了基础。   (2)以MapGIS为工作平台,对收集到的图形数据进行矢量化、误差矫正、图幅拼接、拓扑造区等处理,对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各种养分的等值线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建立了以地块为最小单元的基础单元图、以村级土种类型图斑为基本单元的空间数据库。   (3)运用数据库软件VisualFoxPro,以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数据资料成果为基础,对全市5个土类、10个亚类、15个土属、81个土种进行归纳整理,对土类、亚类、土属、土种进行了系统编码,建立包括土壤、农田与环境、气候与气象资料、基础地理数据、肥料信息、农业生产条件、社会经济条件7个子数据库的属性数据库,并采用“村名+土种类型+数字”方法建立关键字段,把土壤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完整的土壤数据库,为莱西市土壤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   (4)在土壤数据库建立的过程中,受底图本身精度和数字化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无论以何种数字化方式输入数据,都会出现误差,它们必将影响数据和成果的精度。针对在数字化过程中出现的误差类型,对空间、属性数据误差进行分析,提出控制数据质量的方法。   (5)在土壤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土壤系列专题图的输出研究。绘制了采样点分布图、14种土壤养分含量的等值线图,既减少外业人员劳动强度,又提高采样工作效率、降低了数据错误率,为土壤养分分布状况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6)结合地统计学原理对剔除异常值的土壤养分值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并建立各种土壤养分的半方差函数模型,进而对土壤养分进行空间变异分析。莱西市壤有机质、有效铜、有效硼的基底效应分别为78.67%、75.8%、78.26%,受随机变异部分引起的空间变异性程度较大,土壤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pH、有效锰、有效铁、有效锌、有效钙、有效镁、有效硫的基底效应在25%~75%之间,空间变异程度中等,具有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格局,但也同时受到人为田间管理措施的影响。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处于高肥力水平,大部分地区的土壤pH在5.0~7.0之间,有机质含量在7.5~12.5g/kg之间,只有土壤有效硫、有效锌含量偏低,其余各项含量较高。
其他文献
甘蓝型油菜是由甘蓝和白菜杂交天然加倍后形成,基因组中包含A、C两个基因组的信息。由于A、C基因组是在大约400万年前由共同的芸薹属祖先分化而来,二者具有高度保守的基因组结构和微观共线性(Rana et al.,2004)。因此,甘蓝型油菜的遗传作图研究很可能会受到同源基因组的影响。从DNA序列水平上研究A、C基因组之间的变异,并在微观共线性良好的同源基因组之间区别二者,将为甘蓝型油菜的相关研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