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以来,全球经济失衡的程度呈加剧趋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轮失衡的主要表现是美国经常项目赤字日益扩大,与之相对应的,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和石油输出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日益增加。美国通过经常项目赤字向世界各国输出美元,盈余国家出于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又将大量外汇储备投向美国,全球经济呈现落后国家为发达国家赤字进行融资的局面,这种不具有可持续性的全球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其潜藏着巨大的风险,成为全球各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如何解释这种经济现象、如何应对这种失衡,如何调整失衡以最小化经济波动等等,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诸多研究。
在对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研究中,无论是讨论失衡的原因、影响,还是分析调整失衡的策略选择,均有益于我们加深对该问题的认识。鉴于失衡是既定的事实,对失衡原因的不同理解将导致对失衡影响的不同认识,进而会提出不同的政策调整方案,因此我们认为深入探讨失衡的原因将使我们更深入地把握问题的实质。
在对全球经济失衡原因的研究中,已有学者分别从各国经常账户、储蓄投资关系、资本流动、经济结构、汇率制度、国际货币体系、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发展等方面进行过探讨,但笔者认为,政策性因素在本轮全球经济失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该给予高度关注。特别地,鉴于中国对美国的贸易盈余是亚洲国家中最多的,且规模增长最快,本文把分析重点集中在这两个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上。当从中美两国来看全球经济失衡时,全球经济失衡即体现为两国的外部经济出现失衡。而一国的外部经济失衡往往对应着其内部经济失衡,因此,我们的问题转化为中美两国的经济政策如何引起了各自的内外部经济失衡,进而导致了全球经济失衡。
基于中国出口导向型战略下的引进外资政策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政策、美国的减税政策及美元国际货币地位,本文提出了全球经济失衡加剧的“政策引致假说”,分别从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层面分析了中美两国的经济政策是如何引起了各自的内外部经济失衡,进而引起了全球经济失衡,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本文称之为全球经济失衡的“政策性触发机制”。
进一步地,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结构向量自回归的方法研究中国的经济政策是如何引起了内外部经济失衡,主要分析外商直接投资、贸易顺差、物价指数和实际汇率四个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美国方面,文中从一国国民收入决定的恒等式出发,通过逐层分解、层层剖析,得出了与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变化相关性最大的因素。具体结论为:中国是外部经济失衡引起内部经济失衡,美国是内部经济失衡引起外部经济失衡,前者的政策原因是入世后为扩大开放而实施的引进外资政策,后者的政策原因是新经济泡沫破裂后为防经济下滑而推行的减税政策。同时,本文还将中美两国的外部经济失衡放在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了何者对另一方影响最大,结果表明,中美外部经济失衡的相互影响中,美国外部经济失衡对中国外部经济失衡的影响更大。
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将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其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内在逻辑,即“全球经济失衡——全球流动性过剩——全球性通胀(包括美国)——美联储加息——美国资产价格下跌——次贷危机”。笔者认为,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失衡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其将引起后者的调整,即中美两国的外部失衡程度将下降,但这一过程充满着诸多不确定性。为了应对这种调整,中美两国应采用财政、货币、汇率“三位一体”的政策组合。基于开放经济下内外部经济均衡政策搭配的斯旺图形,及修正后的蒙代尔政策指派图形,本文分析认为,中国应采用“升汇率、松财政、紧货币”的政策组合,美国则是“降汇率、紧财政、松货币”的组合。进一步地,本文提出了中美两国调整内外部经济失衡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政策,如中国调整引进外资的政策、调整出口导向型战略,美国增加政府和居民的储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