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资源配置合理性的农村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研究——以重庆市F区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mmm12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内一个必然发展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伴随农村学龄人口减少,生源不足,学校规模小且分散的状况,加之政府部门对办学经济效益的追求,一些农村地区陆续开始对小规模学校进行撤并,实行集中定点办学,重新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由于农村与城市办学水平的差距,农村民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也同益显著,使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步伐加快。然而如何调整,才能体现其合理性,是教育领域理应关注的问题。   通过深入实地,选取部分校点,利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F区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后教育资源配置状况进行了调查,并运用教育统计学相关方法进行分析和现状描述,可知该区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在适应政策导向和行政管理等方面有一定合理性,撤点并校符合农村学龄人口减少的客观现实,满足了教育部门对规模办学的追求。但从韦伯在社会学领域中所提出的“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理论出发,对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之下的教育资源配置合理性进行审视,发现其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在乡镇中心校,特别是城区,产生了一批“巨型校”;在农村偏远地区,主要是村小和完小,师资结构失衡;必要的教学设备仍然匮乏;寄宿制建设问题诸多,农村学生并未真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据此,笔者提出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应依据多元化标准体系,科学规划校址和学校规模,酌情保留必要教学点。采取对口扶持机制,优化师资和办学条件:以农村教育健康发展为前提,妥善处理闲置校产;在统筹城乡契机之下,充分利用资源,使农村地区更妥善合理地实施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其他文献
期刊
前瞻记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记忆现象,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前瞻记忆可定义为记得和执行延迟意图的能力。根据前瞻记忆的生活情境特征,研究者们设计了经典的前瞻记
人类识别物体的速度是非常迅速的。传统物体识别的理论认为:人类对于物体的分类活动是基于对物体的觉察。觉察在时间顺序上是先于分类的。但后续的研究又为这一问题增添了新的
深受城市居民人口快速增长的影响,城市交通压力日益增大,促使地铁工程建设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及重视.同时,地铁区间隧道以矿山法及盾构法为主要施工方法,特别是盾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