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煤油燃烧和碳烟形成初始反应的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guodianwang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航空煤油燃烧和碳烟形成机理进行分子水平的深入研究,可为提高发动机燃烧效率和控制颗粒污染物排放提供理论支持。但航空煤油和碳烟颗粒的分子结构极为复杂,微观反应机制的认识是长期的挑战性任务。ReaxFF MD模拟是结合新一代反应力场ReaxFF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计算方法,可连续描述化学反应的演化,无需预先设定反应路径,计算准确度接近于密度泛函方法但大幅减少了计算代价,可用于~1,000-10,000原子量级或更大的复杂分子模型。这些特性使其成为有潜力研究复杂燃料燃烧及碳烟形成的微观反应机制的新方法。以深入认识复杂多组分航空煤油燃烧和碳烟形成的化学反应机理为目标,本论文基于作者所在团队自主研发的、国际领先的基于GPU的ReaxFF MD模拟程序GMD-Reax和反应机理分析可视化程序VARxMD,通过采用ReaxFF MD对航空煤油RP-1燃料混合物24组分模型的模拟,系统考察了 RP-1热解、氧化和碳烟形成过程中主要中间物和产物的演化规律以及相关的化学反应。主要工作结果如下:基于文献报道的航空煤油燃料RP-1的代表性组成信息,构建了 RP-1的24组分燃料分子模型和3组分化学替代燃料分子模型。采用ReaxFF MD模拟方法对RP-1燃料热解和氧化过程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两种RP-1燃料模型在升温条件下的热解反应性差异。模拟结果发现:两种RP-1燃料模型热解得到的反应物和重要小分子产物乙烯演化的整体趋势相似,但3组分替代模型中RP-1总体消耗比24组分模型略慢,质量分数最多可相差20%。将RP-1按直链烷烃、支链烷烃及环烃进行分类,考察了两种模型的反应性后发现,环烃对两种模型中RP-1热解消耗的质量分数的差异贡献最大,主要原因是3组分模型中环烃分子的热稳定性较好,质量分数占比也较大。进一步采用VARxMD对两种RP-1模型中燃料热分解的完整化学反应路径进行了考察,揭示了两种RP-1模型热解反应路径的差异:对于支链烷烃,3组分替代燃料模型中的七甲基壬烷是以季碳原子甲基取代为特征的多分支结构,容易得到支链烯烃2-甲基丙烯,但24组分模型中的支链烷烃组分多为叔碳原子甲基取代,热解产物主要为直链烯烃;对于环烃,3组分模型的甲基环己烷是支链很短的单环结构,开环路径相对简单,而24组分模型的环烃燃料含有双环结构和复杂支链的单环结构,开环路径更加复杂。该模拟结果不仅为进一步优化3组分替代燃料模型组成提供了线索,更为重要的是提出了一种有潜力通过计算评价替代燃料模型化学性质的新途径。采用单组分晕苯分子模型,通过ReaxFF MD模拟探索了热解过程中由多环芳烃前驱体向碳烟纳米颗粒成核及随后演化的化学反应路径。1ns的模拟结果表明:温度在2600-3000 K内的升高有利于最大碳烟纳米颗粒的碳原子数增长,但温度进一步升高到3400 K时,其原子数会有下降;以形貌和H/C比为标志,模拟温度升高有利于最大纳米颗粒的成熟程度增加。在3400 K的高温条件下,可观察到由多环芳烃分子向碳烟成核及纳米颗粒进一步结构转变的化学反应路径。多环芳烃之间首先形成碳碳键得到二聚体或更大的低聚体,意味着碳烟纳米颗粒的成核;低聚体和多环芳烃、链烃分子之间的反应使颗粒生长;颗粒继续生长会形成有长侧链和大环结构的无定形颗粒;进而环上碳碳原子之间桥接成键得到小环,使颗粒的多环芳烃状结构尺寸进一步增长;成环和热裂解反应使侧链长度与数量减少;最终形成具有较好形貌的纳米颗粒。这些结果从全原子层面展示了由多环芳烃到碳烟纳米颗粒形成过程的化学结构变化,有利于丰富碳烟形成相关反应路径的已有认识。进一步采用24组分RP-1燃料模型,通过5-10 ns长时间ReaxFF MD高温氧化模拟,研究了复杂组分RP-1高温贫氧氧化时碳烟纳米颗粒形成的全景式演化路径。模拟得到的碳烟形成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初始环的形成和生长:初始环的形成来自于燃料分子脱氢得到的活化长链类炔烃分子的环闭合;环上碳原子之间桥连成键和环的缩合使分子的环数进一步增加,形成带侧链的类多环芳烃。这是在普遍接受的多环芳烃形成的HACA机理之外可能存在的一种新的成环方式。(2)颗粒成核:距离相近的两个多环芳烃状分子会发生侧链相连成环、环内部碳原子之间桥连成键的环缩合反应,两个多环芳烃的核合并将形成一个新的多环芳烃大核结构。这一观察表明多环芳烃的侧链在碳烟成核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颗粒的石墨化过程:碳烟纳米颗粒的碳骨架结构会缓慢重整,由形貌较不规则的颗粒逐步形成形貌良好的富勒烯状颗粒结构,主要是5元环或7元环通过3元环中间体重整为6元环结构。本论文还通过5 ns的长时间ReaxFFMD模拟,系统考察了模拟温度(1500-4000 K)、化学计量比(0.5-10)、和体系密度(0.01-0.5 g/cm3)变化对碳烟纳米颗粒形成的影响。本工作从全原子层面揭示了由多组分燃料分子向碳烟纳米颗粒形成过程的全景式化学反应路径和分子结构信息,为丰富已有碳烟形成机理的认识提供了线索。本论文通过ReaxFF MD模拟RP-1航空煤油多组分模型、替代燃料模型和多环芳烃模型化合物,较为系统地揭示了 RP-1燃料的热分解反应机理以及从燃料分子到碳烟纳米颗粒形成全过程的反应路径,其中对RP-1航空煤油多组分模型与替代燃料模型反应性比较的方法有望发展为评价替代燃料模型化学性质的新途径。论文工作表明ReaxFF MD模拟是从分子层次上系统认识复杂航空煤油燃烧过程化学反应细节的有前景的方法。
其他文献
学位
  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对18例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并进行疗效评定.患者年龄62~84岁,平均年龄71岁,8例为三部分
会议
费托合成(F-T合成)是经合成气(H2+CO)经过催化反应转化为液体燃料和其他化学品的工业技术。由于石油资源的减少,F-T合成备受各国研究者们的关注。铁基催化剂因为廉价易得,且具有
  目的: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血清学阴性的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患,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髋关节等,至今病因未明。晚期患者髋关节强直,骨性融合,不能活动,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髋
会议
  目的:探讨采用非骨水泥组配型翻修股骨柄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5年8月-2014年5月采用非骨水泥型组配型翻修股骨柄对30例患者行人工全髋
会议
  目的:比较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和持续静脉镇痛(CIA)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疼痛及早期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
  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比较TKA中髌周神经部分去极化及全部去极化在术前术后HSS膝关节评分、Feller髌骨评分及VAS疼痛评分等探讨其效果差异.方法:共66例80膝.将患者随
会议
  目的:探讨大粗隆滑移截骨术在人工髋关节置换(THA)治疗Crowe Ⅳ型DDH中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四川医科大学附一院骨关节科2006年4月至2014年10月13例(15髋)Crowe Ⅳ
会议
本试验以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为试材,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和不同营养液配方对盆栽牡丹形态与生理特性的影响。旨在为盆栽牡丹培育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   1.以‘洛
该文阐述了含氰基导电性能高分子复合膜的制备和性能表征.含氰基化合物与硫酸羟胺反应后得到酰胺肟,它具有吸附一价和二价铜离子的能力.根据这个反应原理,将这类功能基连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