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中草药苦参的主要有效成分氧化苦参碱,具有治疗乙型肝炎的功效。尽管有些蛋白分子已被发现参与了氧化苦参碱的作用过程,但是这些分子是氧化苦参碱的直接作用靶标还是只是参与氧化苦参碱作用后引发的后续反应,还机制不明。本研究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寻找氧化苦参碱直接结合的蛋白靶标。方法:构建肝胆湿热证慢性乙型肝炎cDNAT7噬菌体文库,并利用该文库,淘选文库中能与氧化苦参碱结合的蛋白靶标。对淘选出的蛋白进行分析后,选择UQCRB(ubiqui-nol-cytochrome c reductase binding protein,辅酶 Q-细胞色素 C 还原酶结合蛋白)进行进一步研究。将UQCRB全长基因克隆入PET-28a(+),并进行表达与纯化。通过含UQCRB基因噬菌体与氧化苦参碱结合的亲和鉴定、UQCRB及氧化苦参碱计算机分子对接模拟、以及UQCRB与氧化苦参碱的ITC滴定等方法验证UQCRB与氧化苦参碱相互作用情况。结果:肝胆湿热证慢性乙型肝炎cDNA T7噬菌体文库初始滴度为3×105pfu/ml,扩增后文库滴度为1.8×109pfu/ml。经过四轮淘选氧化苦参碱阳性组洗脱液滴度较氧化苦参碱阴性组洗脱液滴度显示出富集性,淘选出的氧化苦参碱结合噬菌体分析序列分属于12种蛋白基因,还有4个克隆所属蛋白基因不明。其中25个克隆的分析序列属于UQCRB蛋白基因,克隆数最多。UQCRB全基因成功进行了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及纯化,并通过酶切鉴定琼脂糖凝胶电泳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得到证实。亲和鉴定结果使用minitab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6.61,P=0.015,远远小于0.05,TBST组、生物素组、氧化苦参碱组及苦参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ukey平均值(基于合并标准差)95%置信区间单组比较及Tukey 95%同时置信区间Treatment水平间的所有配对比较综合分析,氧化苦参碱组与TBST组、生物素组及苦参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Oxymatrine与UQCRB计算机分子模拟对接得到一种可能的构象,其结合能为-6.27 kcal/mol,涉及的受体残基为Tyr21、Arg33、Tyr83、Glu84、Asp86、Pro88、Glu91,氧化苦参碱上1-0与TYR-83上的OH形成了氢键,提示UQCRB及氧化苦参碱分子可以相互作用。ITC滴定结果显示UQCRB与氧化苦参碱二者产生了一定的热力学效应,进一步证实了二者的相互结合。结论:成功完成了肝胆湿热证慢性乙型肝炎T7噬菌体cDNA文库的建立,获得了氧化苦参碱可能结合的多肽库。成功进行了 UQCRB原核表达的载体构建、原核表达和纯化。采用亲和鉴定、分子模拟对接和ITC等方法进一步证实了 UQCRB蛋白与氧化苦参碱的结合。说明UQCRB很可能是氧化苦参碱的作用靶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