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金融的做法发源于欧洲19世纪中叶,是为解决农业困难而树立的,至今已经践行了百余年,并因国情不同而各具特色。合作金融对农业的贡献是其他金融形式不能比拟的,在于它的本质思想是让农民成为主人,变等待救援为团结协作。我国对合作金融运用最成功的模式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农村金融机构的领头羊,是农民参与金融交易的主要平台。理论上,我国始终强调农村信用社合作制的理念,但在农村信用社实际运行过程中,不断出现商业化倾向、政策化倾向的影子。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历史也是一部持续修正的历史。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仿佛有国际惯例作参照,但是否适应中国国情都有待实验。山东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国家第一批改革试点,率先建立起省级联社,陆续引入股份机制,建立起三种产权并存的金融体系。本文通过追踪山东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结合国内外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经验,探索农业经济增长和实现利益最大化之间的平衡点,促进山东农村金融改革找准定位,为区域农业经济建设做出贡献。本文首先通过比较国外成熟的农村合作金融模式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列举了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现状,既有适合中国特色经验的积累,也有与商业化农村金融相悖的不足。农村金融改革历次都是以产权为基点,目前山东省已经形成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三足鼎立的格局,第二部分找出农村信用社与农村商业银行的距离,为深化改革寻找突破口。落实到山东农村合作金融,山东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初具成效,中西部相差悬殊。通过经济统计数据介绍山东地区的金融环境,对农村信用社与其他支农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做对比分析、案例举证,列举各自的优劣势。国家多体制农村金融机构并举的战略安排,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要利用目前的改革机遇,完成总体战略布局。本文末尾列举了其他地区农村信用社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希望山东农村信用社借以自用,在改革的路上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