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视域下的和林格尔剪纸研究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gy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林格尔剪纸作为一种地域性民间艺术形态,体现了该地域群体在生存需求促动下的造物选择和人文关怀;延续了中国北方传统民间剪纸文化价值、功能场合、人文意蕴等层面的共性特征,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在结构模式、造型语言、美学追求上发生了地方性变迁,进而显示出地域性风格特征。本文于民族学和艺术学相交叉的视角之下,分析和林格尔剪纸生发时间和民族属性,并通过历时性与共时性文化融合现象为轴线,整体研究和林格尔剪纸的艺术生命力,为丰富和林格尔剪纸的传统和现代内涵做出尝试。本文依据中国北方民间剪纸生存惯性,结合中国剪纸历史文献、和林格尔现有研究成果和田野调查资料,对和林格尔剪纸产生与生存所需的社会环境、农业经济模式、家庭生产单位和固定居所等客观条件综合探讨,和林格尔剪纸图像体系简括、凝练,造型结构简拙、粗犷,形成了本土化的地域性人文景观。这是一种以地域环境为支撑、文化融合为底色,延续“乡村中国”文化特征,多民族交融后的地域群体对地域环境适应后发生本土化变迁的艺术形态。其传承人以源自晋陕冀等内地诸省移民及其后裔为主体,融入游牧文化思维和题材特色的地域性剪纸形式。以历史为纵线,紧扣文化融合研究和林格尔剪纸。以和林格尔剪纸的非遗认定为时间点,对其“传统”与“现代”两种不同时态语境,发展模式加以研究。首先,传统发展模式,以历时性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为时代语境,依附于民间群众的文化生活中与生活形态胶着不分彼此,是一种无争“自在”的存在与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具体分析其本体构成、结构模式、艺术特色、审美趣味、文化内涵予以揭示之。其次,现代发展模式,以共时性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与“非遗”文化保护发展整合(融合)为现实语境,作为地域传统文化资源得到开发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中,其从客观事实的现象存在向本我艺术体系的自觉建构过渡,是一种自觉、自信的存在与发展模式;通过分析其传承方式的变迁、承载平台的转型、保护成果及保护发展模式予以揭示。本文通过以下六个部分内容对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的和林格尔剪纸形成进行探讨:一、和林格尔剪纸与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之间的关系,侧重研究历时性的文化融合现象,考察和林格剪纸存在的根基。传统状态下“乡村中国”文化环境为和林格尔剪纸生发提供了承载平台和文化表述“场”;时代演进,尤其是“非遗”保护介入,对和林格剪纸的“剪纸传统”“传统剪纸”“现代剪纸”语义赋予新意。二、和林格尔剪纸的传统状态与传承方式。其中侧重梳理和林格剪纸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以及其功能价值、母题选择,围绕现实生活从需求出发,体现出地域民众的“情感形式”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传统社会男女分工的差异,传承群体集中在女性身上,在口传、言教、模仿与革新中得到传承与发展。三、和林格尔剪纸的本体构成及结构模式。通过对和林格尔剪纸的实用类型、象征体系、结构模式的多角度透视与分析,见出其地域特色和艺术表达模式。在地域性变迁中,图式结构的筛选与重构,表现内容的融会与贯通,逐渐成为与地域自然、人文相协调的一种艺术行为。四、和林格尔剪纸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意蕴。文化融合为背景形成了地域群体独特的思维观念和造物方式,与晋陕剪纸对比显示出其题材内容选择的凝练与概括,形式结构表现的简拙与粗犷。地域民众将生存过程中对自身及万物关系的感知与体悟凝结成“美的规律”,如“全”“满”“活”成为和林格尔剪纸的审美理想,并以此为标尺创造物象舍去了精雕细刻细腻繁饰的细节,呈现出和林格尔剪纸粗犷质朴的审美情调。五、和林格尔剪纸的文化内涵。和林格尔剪纸与民间群众生存需求谐和,文化内涵指向趋利、避害与求生主旨,通过象征、借喻和谐音等造像手段将民间群众的客观处境与生存需求间紧张关系予以调节和平衡,如对焦虑、紧张、失意乃至恐惧情绪的舒缓与调适,在剪纸的文化关照中体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积极、乐观、豁达的心境去实现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幸福生活的创造。六、和林格尔剪纸语义时空的现代转变。探讨其在“非遗”语境下传承、保护、发展的变迁,梳理出其从民间“自在”的发展模式转向本体文化“自觉”建构过程中的表现方式、传承路径和发展理念以及其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其他文献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半个多世纪以来,作为解决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的重要范例,“枫桥经验”始终是全国政法战线的“金名片”、始终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试验田”,对于推动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枫桥经验”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核心内容是:依靠群众,就地化解
学位
在当前媒介生态巨变的背景下,社会文化的媒介化、市场化和文艺的产业化趋势不可逆转。网络媒介、数字技术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文艺生态,虽然网络构建的是虚拟空间,但凭借其跨越时空的综合性、交互性特征改变着媒介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改变着整个社会文化形态及其传播逻辑。随着媒介变革辐射到话剧领域,在中国传播了一百多年的话剧艺术,也开始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传播革命。或者可以说,数字媒介正在将话剧推向一个全新的
学位
家庭是婚姻、生育及死亡等人口事件的载体,家庭结构的变化既受人口事件的影响,同时也对人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产生一定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从家庭户规模来看,自1982年开始,历次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平均家庭户规模不断缩小,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2020年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仅为2.62人,与2010年相比,减少0.48人。从结构层面来看,1990年以来,我国核心家庭比例缩减,直系家
学位
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端解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愿调解和强制调解程序长期以来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东帝汶和澳大利亚强制调解案的成功,表明《公约》调解程序具备解决复杂海洋争端的能力,为缔约国提供了新的思路。以该案的成功为契机,国际社会对《公约》调解程序的关注大幅提升。在此背景下,结合实践对《公约》调解程序进行全面和系统的研究,不仅对推动该程序的实践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为缔约国通过《公约》调解
学位
近年来,石油及其衍生物往往会由于突发事故或不当的处置,泄漏并进入地下含水层之中,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石油类有机污染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一般较小,通常以非水相流体(non-aqueous phase liquids,NAPLs)的形式存在于地下含水层中。根据密度的不同,NAPLs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密度大于水的重非水相流体(dense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DNAPLs),另一
学位
聚合物泡沫材料由于具有轻质、缓冲减震、比强度高、隔音隔热性能好、能量吸收性能好以及易加工等优异的性能,因此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交通运输、建筑业、航空航天以及军事等诸多领域。其所具有的优异性能除了受聚合物基体本身性质的影响外,泡孔的结构和形态对其也有很大的影响。通常,具有“蜂窝状”泡孔结构的聚合物泡沫的泊松比为正值,目前对这类泡沫材料的研究已较为成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聚合物泡沫材料的
学位
稀土掺杂氧化物和硫氧化物发光材料因其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发光效率和较低的声子能量以及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发光照明、成像显示、温度传感、玻璃、陶瓷、生物医疗等诸多领域。因此,众多科研工作者展开了稀土掺杂氧化物和硫氧化物发光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然而,在该类材料的合成和研究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或不足:圆柱体形貌的Gd2O3/Gd2O2S发光材料未见报道、对形貌生长机理的研究不足、多
学位
中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活动是新文学经典化的重要途径,教科书新文学经典是新文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文学经典具有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教科书新文学经典及其经典化机制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917-1927年,中学国语教育注重培养中学生改造社会的思想,教科书编者多选新文化、新文学先驱的议论性散文。蔡元培、梁启超、鲁迅等人的29篇新文学作品借助中学国语教科书的传播,重塑了中学生的话语体系与思维模式,同时,也
学位
立法变通权指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立法按照区域实际和民族特点,依法对法律法规进行变通,体现出法制统一框架内立法针对民族地区差异特点的积极调整与适应。立法变通权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础,是自治立法权的关键内容。立法变通权是联结法律普遍性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特殊实际的桥梁,目的在于满足本地区法治诉求,保障法律法规在当地深入贯彻实施,促进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更好更快发展。论文主体分为四章:第一章是民族区
学位
神话和人类社会所有的精神产物一样,与社会生活本身始终保持着深刻的联系。尽管神话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神话瑰丽奇幻的浪漫色彩与人类精神世界的幻想、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密切相关,但神话的生成和传播更离不开物质形态的社会生活本身。神话可视为人类某一阶段生存样态在精神领域的体现,在早期人类那里这种生存样态所处的文化土壤大都表现为仪式。仪式是人类文化的原初形态,是早期人类的主要的生活秩序、生活范型和生活方式,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