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地下回灌过程中重金属抗性菌Citrobacter freundii JPG1 EPS与重金属铜运移的相互作用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hghkjhnng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生水地下回灌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经过处理的再生水中仍含有痕量的重金属,其穿过土壤和渗滤带引起地下水污染是一个受到关注的敏感问题。再生水地下回灌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与截留受重金属的性质和浓度、渗滤层的水文条件、生物等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当生物膜存在时,重金属在渗滤层中的迁移更加复杂。研究再生水地下回灌过程中重金属运移与生物膜胞外聚合物相互作用有助于揭示实际再生水地下回灌过程中铜的迁移和沉积规律,预测重金属对地下水的污染状况。为地下水重金属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中以重金属铜抗性细菌Citrobacter freundii JPG1(Genbank accession KU513787)为对象,研究其对多种重金属的抗性。发现菌株JPG1对Cu2+、Cd2+、Ni2+、Co2+、Ag+、Cr2O72-离子的MIC(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最小抑菌浓度)值分别为3、4、3、2、0.06、2 mM。重点研究了地下水中常见重金属Cu2+离子对菌株JPG1生长的抑制作用。菌株JPG1具有较好的Cu2+抗性,Cu2+离子浓度小于0.25 mM基本不抑制其生长;Cu2+离子浓度为1 mM时,对JPG1的抑制率约50%。在静态实验中,分别研究了菌株JPG1自身EPS(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胞外聚合物)形成能力以及0.1mM铜对菌株JPG1-石英砂复合体EPS的影响。结果发现菌株JPG1的EPS形成能力较强,其EPS产量为118.82mg/g·VSS(mg/g·干重)。其中,蛋白和多糖含量分别为90.67、28.14 mg/g·VSS。0.1mM的Cu2+离子作用影响了菌株JPG1-石英砂复合体EPS含量,使蛋白含量从491.67μg/g增加到700μg/g,而多糖含量维持在127-130μg/g。推测菌株JPG1可能是通过产生更多的胞外蛋白来抵抗Cu2+离子的毒性作用。采用动态砂柱实验研究Cu2+离子的运移和截留与菌株JPG1-石英砂复合体EPS形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生物膜的形成导致了菌株JPG1-石英砂复合体孔隙的堵塞,使渗透系数低于初始时的10%。对于0.1 mM Cu2+而言,菌株JPG1-石英砂复合体EPS的形成能将绝大部分的Cu2+离子截留在砂柱中,出水中最大Cu2+离子浓度仅为进水的3.05%。Cu2+离子自下而上的穿透过有生物膜附着的石英砂柱后,首先抑制底层生物膜EPS的含量,使其EPS产量减少了原来的36.86%。Cu2+离子渗透进砂层内部,使第二层到第五层中EPS分泌受到刺激,增加了原来的63%-141%。总之,菌株JPG1-石英砂复合体的EPS对回灌中的Cu2+离子起到良好的截留作用。同时,Cu2+离子的运移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菌株JPG1-石英砂复合体EPS的分泌,二者表现为相互促进的作用。
其他文献
EFFECTSOFCEREALSFROMKASHIN-BECKDISEASEENDEMICAREAONFIBRILLOGENESISINVITROOFCARTILAGECOLLAGENTYPEⅡINRATSFuZhihou;ZhangShiyu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EARLY GASTRIC CANCER AND CADHERIN-CATENIN COMPLEX,P53 EXPRESSION...
期刊
安全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安全生产是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随着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政府的安全监管和处罚力度越来越大,安全生产成为企业管理最重要
摘 要: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原油资源被大量开采使用,随之而来的便是原油的劣质化与重质化程度严重,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影响。鉴于这种情况,人造油品、转化重油等技术都成了人们重点研究开发的技术,而中低温煤焦油延迟焦化技术就是其中之一。本文通过对延迟集化技术的概述及其具体的技术工艺研究作简单论述。  关键词:中低温煤焦油 延迟焦化技术
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专业委员会定于2012年10月27日至28日在重庆市举行"2012年全国通信理论和信号处理学术年会"。本届年会由重庆邮电大学承办、《通信学报》、《重庆邮电大学学报》协办。会议主题为"网络编码及其应用"。2000年R.Ahlswede、杨伟豪、李硕彦等人首次提出了网络编码理论。网络编码突破了路由器的存储转发功能,将编码和路由有机地融为一体,是信息论的重大突破。经过十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