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旨在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TCMISS)V2.5,建立儿童发作性睡病中医诊疗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研究儿童发作性睡病的现代医学症状特征和中医证素、症候学特征,探讨儿童发作性睡病的中医病机,归纳儿童发作性睡病的中医证型及分布特点。 方法:系统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的儿童发作性睡病患者的就诊资料,作为原始资料,填写《儿童发作性睡病病例观察表》,按照《中国中医药学词表》、《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对中医症状和体征进行规范化处理。首先运用TCMISS(V2.5),将收集到的临床资料进行录入,建立儿童发作性睡病中医诊疗数据库;然后对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其次对现代医学核心症状和伴随症状进行分析;然后运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提取症候学模式,总结中医核心症状,并通过网络展示进行归纳;根据《症状-积分对应表》和《证素积分表》计算每位患者的证素积分,并通过TCMISS(V2.5)建立证素数据库;运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提取证素关联规则,并进行网络展示,归纳儿童发作性睡病的中医病机、核心症状、证型分布。 结果:⑴一般资料方面,共收集发作性睡病患儿102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35例;95例为早发型,7例为晚发型;发病高峰年龄为7~11岁,平均为9.99土2.11岁;发病至就诊经历时间较成人患者稍短;102例患儿中,41例曾被误诊为脑炎、癫痫等其他疾病,误诊率高达40.20%。⑵核心症状方面,102例患儿均出现了日间发作性过度睡眠和猝倒发作,不同数量的患者伴随有入睡前幻觉、夜间睡眠中断、觉醒次数增多、睡眠瘫痪、梦魇、异态睡眠及 REM睡眠期行为障碍等夜间睡眠紊乱症状;102例患儿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行为异常,69例患儿出现轻微头晕头痛。⑶中医症候学方面,102个医案共涉及125个用于证素诊断的中医症状和体征,出现频次大于等于20的共43个,前10个分别为嗜睡、多梦、神疲、睡眠不实、倦怠乏力、胆怯易惊、心烦易怒、面色淡白、懒言、口淡。运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分析症状模式,最终得到用于辨证的中医核心症状是嗜睡、多梦、睡眠不实、神疲、懒言、倦怠乏力、面色淡白。⑷⑷证素诊断方面,除去3例证素诊断不成立,共有99个医案各有2~5个证素诊断成立,共涉及12种证素,包括病位证素5种:脾、肾、心神、肝、胆,虚性病性证素4种:阳虚、阴虚、气虚、血虚,实性病性证素3种:火热、湿、痰;出现频率最高的3个证素分别是:脾、阳虚、火热。应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进行证素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32组证素模式,出现频次排前3位的证素组合模式为:脾与阳虚、脾与湿、湿与阳虚,共得到52条证素关联规则,通过网络展示发现,关联性强且对中医证型具有较强说明性的证素组合为:脾、湿、阳虚;肾、脾、阳虚;火热、痰、心神;阴虚、肾、心神、火热;胆、火热、肝。 结论:①儿童发作性睡病患者,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发病高峰年龄为7~11岁;超过50%的儿童发作性睡病患者存在超重、肥胖等情况;早发型患者,因症状复杂且不典型,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误诊率高达40.20%;②儿童发作性睡病患者除日间发作性过度睡眠、猝倒发作和夜间睡眠障碍外,常伴有超重、肥胖及情绪心理障碍等异常;③嗜睡、多梦、睡眠不实、神疲、懒言、倦怠乏力、面色淡白为儿童发作性睡病用于证素诊断和辨证的核心症状;儿童发作性睡病患者的证素包括脾、阳虚、火热、湿、肾、心神、痰、阴虚、肝、胆、气虚、血虚,共12种;④儿童发作性睡病的中医证型主要有5种,按照出现频次由大到小依次为脾虚湿困、脾肾阳虚、痰火扰心、心肾不交、肝胆火旺;⑤儿童发作性睡病病性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虚以脾阳虚、肾阳虚、肾阴虚为主,标实以痰、湿、火热为主,病位集中在脾、肾、心神、肝、胆等脏腑;中医病机是阴阳失常,营卫失和,脏腑功能紊乱,以致神明被扰,寤寐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