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樟子松是我国主要的防护林树种,随着樟子松人工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部分密度大樟子松人工林出现衰退和死亡现象。为探究密度对樟子松人工林的影响,本研究以科尔沁沙地不同密度(490株·hm-2、750株·hm-2、1110株·hm-2、1550株·hm-2、1930株·hm-2、2560株·hm-2)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植物(樟子松叶片、枝、根系)-凋落叶-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了碳、氮、磷含量及其计量比的季节动态,探讨了叶片、枝、根系和凋落叶与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林分密度对樟子松植物-凋落叶-土壤的碳、氮、磷含量及其比值有显著影响,林分密度为1110-1550株·hm-2时,植物的C:P和N:P较低,说明林木生长状况良好,且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较高,说明对土壤有一定改良作用,凋落叶养分含量高,植物光照条件良好,有利植物和土壤养分的合成和转换,该林分密度适合樟子松生长。(2)不同季节樟子松植物和土壤的碳、氮、磷含量及其比值随密度变化的规律不同。随着林分密度增加,4和6月份植物各器官氮、磷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C:N和C:P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土壤各养分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8月份各年龄枝氮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植物各器官磷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土壤各养分含量仍呈先增加后降低;10月份当年、1年生枝碳、氮、磷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土壤有机碳、全磷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而土壤全磷、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3)樟子松植物-凋落叶-土壤的碳、氮、磷含量及其比值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说明不同密度樟子松林生态系统的碳、氮、磷元素在植物、凋落叶和土壤3个库之间循环良好。该论文有图70幅,表5个,参考文献9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