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生作为大学的主体和大学中最活跃的部分,他们的道德问题远胜于知识问题。如何使大学生知德、行德、修德、立德,是每一个大学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和使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必须设法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与我们过去长期奉行的“知性德育”观念有着重要关系。众所周知,对于有着较高文化程度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缺乏的并不是道德知识,而是道德意愿、道德行动。因此,我们应以生态哲学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入生态自调节机制理论以遵循人的道德养成规律。这样便可放手让大学生对自己的道德做主,为自己的道德负责。在我国历史上,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传统道德修养理论,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文化的精髓,对于孕育中华民族精神特质、培养统治人才和社会精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它并非完美无缺。人的道德养成过程实质上就是个体不断协调自身道德与社会道德矛盾,调节、提高自我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的过程。自调节机制的功能作用和人的善本性、自觉性、自控性等特征表明,自调节机制与人的道德养成之间具有相通一致性。并且相对于传统道德修养方法,它更加符合德育科学原理和道德养成规律,更加有利于道德生态和谐发展,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自调节机制理论为大学生道德自我养成提升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应用自调节机制理论,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树立道德生态理念和德育生态理念;要求重视道德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要求严格把好大学生入口关和出口关,重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审查鉴定,确保他们在思想上健康、品德上优良,符合选人、用人的道德标准;要求树立道德榜样,发挥榜样效应,鼓励公平竞争,促进道德素质能力的提高;要求教师既要有为敢为,又不胡为妄为,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自由、和谐、生态发展。最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应用自调节机制理论,必将唤醒大学生的道德责任自觉意识,增强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和道德生存能力,实现道德养成过程的和谐。它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即有利于克服传统道德修养理论的不足,使之进一步完善,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