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女研究生意愿生育性别偏好研究——以福州市区高校为例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wei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成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其深刻根源在于普遍存在的性别偏好(主要是男孩偏好)。因此,性别偏好话题也就成了人口学、经济学及社会学等学界的研究热点。而高校女研究生作为现代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即将成为生育行为的主体,对她们的意愿生育性别偏好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由绪论、现状分析:高校女研究生意愿生育性别偏好图景、原因透视:高校女研究生意愿生育性别偏好归因、对策思考:高校女研究生意愿生育性别偏好引导及结论共五大部分组成。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第一部分:绪论 本章主要介绍选题缘由及目的意义、主要研究文献回顾、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研究视角、思路与方法。 本文的选题来源于笔者对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的思考以及同学之间对生育性别偏好的讨论。在与同学聊天时发现,高校女研究生作为现代青年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虽然接受了多年的高等教育,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偏好。笔者的研究兴趣是,高校女研究生的意愿生育性别偏好程度究竟如何,是什么原因导致她们仍然存在性别偏好,我们怎么对其进行正确地引导。笔者认为,本选题的意义在于,一则从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方面进一步充实当前学界关于生育性别偏好的研究,二则对真正消除人们的性别偏好,促进男女平等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对主要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明晰了本研究所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并简要介绍了本研究所涉及的社会性别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和社会化理论等相关理论。 本选题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人口社会学、青年学、女性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视角出发,循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高校女研究生的意愿生育性别偏好进行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本选题主要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方法收集相关研究资料,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深入分析。 第二部分:现状分析:高校女研究生意愿生育性别偏好图景 本章主要侧重于实证研究,运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全面、系统地分析高校女研究生意愿生育性别偏好的现状。 第一节简要介绍调查数据资料的来源。本研究的数据资料来源于对福州市区高校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 第二节主要从生育性别期望、孕前性别选择、孕后性别预知、产前性别取舍等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了高校女研究生意愿生育性别偏好的总体情况。调查表明,在意愿生育性别问题上,五成多的高校女研究生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偏好,其意愿生育性别比高达138.9,比正常值域(102-107)还要高出近32个百分点,存在明显的男孩偏好。在性别偏好的行为选择上,部分女生仍有在受孕时就尝试进行性别选择的意愿,而且偏好男孩的比偏好女孩的行动愿望更强烈;同时,虽然少数女研究生出于好奇有进行性别预知的意愿,但大多数都表示坚决不会采用如B超等高科技手段进行性别预知,更不会采取人工流产等措施进行性别取舍。 第三节是从不同侧面进一步考察高校女研究生的意愿生育性别偏好,以揭示不同人口群体特征的高校女研究生生育性别期望。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选取了年龄、年级、学科、是否独生子女、婚姻状况、家庭所在地等群体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校女研究生在生育性别偏好的意愿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群体差异特征。 第三部分:原因透视:高校女研究生意愿生育性别偏好归因 木章主要分析了高校女研究生存在意愿生育性别偏好的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 第一节主要分析了社会因素。第一,传统生育文化的消极影响导致了高校女研究生男孩偏好的存在。由于文化的滞后性,高校女研究生在承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传统生育文化也已经深深扎根于她们的思想观念中。在意愿生育性别的选择上,高校女研究生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生育文化的负面影响,传统生育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她们的男孩偏好;第二,现实社会中两性地位不平等的事实仍较严重地影响着高校女研究生的性别偏好,在某种程度上更强化了她们的男孩偏好意识。第三,社会对男性过高的角色期望又让部分女研究生产生了明显的女孩偏好。第四,学校在性别平等的生育观传播方面还没有发挥出主渠道的作用。学校无论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还是从教师的配备方面,都凸显了男性较高的社会地位。学校性别平等生育观教育的长期缺失,对高校女研究生的男孩偏好意识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五,作为子女第一任教授的父母,由于受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较深,他们的生育价值观以及社会性别观念自然会对这些女研究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第六,由于同龄群体对男女两性地位、价值等有不同的评价和认同,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群体生育亚文化,这种同龄群体亚文化通过相互模仿、感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女研究生对生育性别的选择。 第二节主要分析了个体因素。一方面,部分高校女研究生对两性关系、地位、价值、权利和责任的认识还存在传统痕迹,这种传统性别意识的存在,致使她们在生育意愿的性别选择上更偏向男孩。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高校女研究生存在焦虑、嫉妒和面子观等不良心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她们在生育性别上的选择。 第四部分:对策思考:高校女研究生意愿生育性别偏好引导 本章主要从制度保障、舆论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自身认识五个方面,尝试性地提出了正确引导高校女研究生意愿生育性别偏好的具体对策与建议,以帮助她们真正树立起男女平等的生育观念。一是推进性别意识决策主流化,从制度上促进性别公正。这就需要增强决策层领导者尤其是女性领导干部的性别意识,加强相关法制建设,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渠道,向全民普及社会性别意识;二是坚持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新型生育文化。大众传媒要从传播理念上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要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突出对男女平等婚育观念的宣传;三是开展社区生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社区生育文化建设需要借助社区生育文化工作队伍这股群众力量,努力拓展宣传教育服务网络。组织开展特色鲜明、群众喜爱、服务于民的生育文化活动。不断创新社区生育文化建设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生育文化建设成效,让新型生育文化真正延伸到每个家庭中去。四是将性别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为此,就要增强各级教育领导干部和教育工作者的性别意识,改革教材体系和课程设置,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将性别意识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同时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从正面引导高校女研究生的性别意识。五是高校女研究生要正确认识两性社会价值,努力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真正以男女平等的生育观念去指导自己将来的生育行为。 第五部分:结论 结论部分主要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机关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局域网的普及和推广,实现了机关事业单位内部的信息共享,大幅度提升了机关事业单位的业务管理能力.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