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是以合成孔径雷达的复数据提取的相位信息为信息源来获取地表的三维信息和变化信息的一项新技术,是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应用的一个重要拓展。同传统的遥感技术相比,它具有覆盖面积大,空间分辨率高,高程精度高的优点,并且可以全天时、全天候的工作,是获取三维数字高程模型(DEM)的一种有效方法。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正是由于具备这些优势,该技术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成为当前雷达对地观测技术的前沿和研究的热点。本文分析了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介绍了InSAR数据处理的流程,重点研究了相位解缠。相位解缠是InSAR数据处理流程中的关键流程之一,也是主要的误差来源之一。相位解缠的精度直接决定着最后获得的数字高程模型或地表形变结果的精度。能否高效准确的进行相位解缠,已经成为制约InSAR技术发展的一个瓶颈。然而遗憾的是,当前相位解缠的算法虽多,但还没有一种通用的算法。本文对当前国内外的相位解缠算法进行了总结,深入分析了当前相位解缠的几种算法:Goldstein路径积分算法、基于品质图像的路径积算法、掩膜分割算法、Flynn最小非连续算法和最小二乘法,总结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当前国内研究InSAR相位解缠的文献虽多,但大多都是采用模拟数据,而真实的InSAR数据的处理难度要大的多。本文正是对真实的InSAR数据进行相位解缠实验,采用瑞士的专业雷达遥感数据处理软件GAMMA,成功地对欧空局的ENVISAT-1卫星的ASAR合成孔径雷达传感器所获取的伊朗BAM地区的三景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完成了对这三景数据从干涉数据选取到相位解缠的整个流程,最终获得其中两组影像对的相位解缠结果。然后运用MATLAB软件编写程序,读取了GAMMA软件生成的二进制解缠结果,计算出了这两组相位解缠结果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和方差,绘出了各自的直方图。通过对比二者的这些数据指标、直方图和解缠效率,确定了二者中解缠结果较好的一组,并探讨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文章的不足之处和以后工作方向,并对InSAR技术在我国的未来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