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车辆抗蛇行减振器力学模型及动态特性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x35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蛇行减振器是提高机车车辆运行稳定性的关键悬挂元件之一。抗蛇行减振器因结构差异导致内部油液流动方向不一致,减振器处于拉伸或者拉伸行程时,动态特性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因此,深入研究现役不同油液流动方向的抗蛇行减振器力学模型及动态特性,对于如何选择抗蛇行减振器参数,提升整车动力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铁道车辆现役抗蛇行减振器出发,分析了铁道车辆常用抗蛇行减振器的结构特性,初步建立了包括减振器油路、阀系、泄漏、油液属性等因素在内的物理参数力学模型,为抗蛇行减振器物理仿真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针对液压减振器动态特性现行算法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液压减振器动态特性改进算法。通过对比两种动态特性算法,证明了改进算法能精确再现不同油液流动类型抗蛇行减振器拉伸及压缩性能之间的实际差异及高可靠性。  以不同油液流动类型抗蛇行减振器为基础,建立了AMESim抗蛇行减振器仿真模型。通过台架试验、AMESim 仿真模型、Maxwell 简化串联模型三者之间的静、动态示功图的对比,证明了Maxwell简化串联模型具有较高仿真误差及AMESim仿真模型的高精度;利用改进算法计算了不同油液流动类型抗蛇行减振器的台架试验结果、AMESim模型仿真结果,通过两者动态特性指标间的对比,进一步的验证了AMESim仿真模型的精度。  从各行程高压腔体的瞬时压力变化角度,对单、双油路抗蛇行减振器动静态特性差异机理进行了研究,小幅值激励下压缩行程因高压腔油液体积大幅增加,建立的瞬时高压较低,导致压缩阻尼力远小于拉伸阻尼力。最后以油液双向流动抗蛇行减振器为例,探讨了液压减振器阀系结构参数、油液属性、橡胶球关节参数对抗蛇行减振器性能的影响。  利用 Simpack/Simulink/AMESim 联合仿真技术,建立了抗蛇行减振器与车辆系统实时交互联合仿真模型,对比分析了AMESim减振器模型与Maxwell简化串联模型对整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差异,为车辆动力学仿真选择抗蛇行减振器模型提出了建议。以简化串联模型作为抗蛇行减振器力元参数输入时的车辆系统动力学仿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及仿真误差。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就把活动的半径从地球延伸到了太空,各种各样的人造机器被送上了太空,太空中人类“到此一游”的见证越来越多。它们显示了人类科学的辉煌,人类智慧的伟大
期刊
地氟病是山东省内分布广泛的地方病之一,氟中毒的范围及人口数量居高不下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本文通过野外水文地质调查、取样、室内试验及综合分析,对山东典型地区的高氟地
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快速发展,大量燃料的使用导致大气CO2浓度显著增加。科学家对大气CO2浓度变化导致的环境问题进行了持续研究,同时又对地质封存CO2及其逸散可能带来的环境问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对能源需求日益增大,经国家批准,在大渡河与尼日河交汇处的大渡河上修建了瀑布沟水电站。水库蓄水后整个汉源县城将被淹没,需另选新县城城址。县城新址萝
回转支承又被称为转盘轴承、回转轴承或旋转支承、回旋支承。是近四十年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兴起的新型机械零部件。回转支承是两部分之间需要相对回转又同时承受轴向力、径向力和倾覆力矩的机械传力基础元件,其基本功能是采用螺栓将其固定在机械设备的上、下支座上进行传力和传动,实现机械设备两部分之间的相对回转。国内的回转支承市场最初主要是工程机械行业,用量最大的是单排四点接触球式回转支承,约占市场总份额的95%以上,
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特低渗裂缝型油藏具有非常大的开发难度。大安油田 J南区块具有低孔特低渗特征,且裂缝较为发育。部分井转注后平面矛盾突出,地层压力不高,但含水上升速度快。
以食用菌市场营销渠道为研究对象,在新媒体时代下,讨论了食用菌网络社交营销及短视频营销渠道的管理问题.食用菌市场营销渠道的开拓需要根据这些网络平台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营
在能源日趋紧张的当前,党和国家大力推行“节能减排”和“大力开发绿色新能源”的政策,本课题针对贵州偏远山区因地理条件的特殊性、用户的分散性和经济条件的相对落后所造成的电网供电困难或供电成本过高等问题,结合贵州偏远山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不突出、用户用电功率小的特点,提出了适用于贵州山区的小型高效风光互补电源的研究思想和设计方案,研究设计出一套风光资源互补、资源利用率较高、成本较低、使用寿命长、控制简单、
本文借鉴于相类似复合地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室内试验确定桩体材料的最佳配比,再根据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对进行桩体材料强度形成机理;利用颗粒流程序(PFC2D)模拟FTG夯扩单桩
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态水系工程的加大建设,郑州市地下水演变规律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协调好城市生态水系与地下水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对郑州市地下水的补源优化,已经成为郑州市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