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支气管镜干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胸部影像学吸收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患儿住院期间最佳支气管镜干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住院期间诊断RMPP患儿142例,根据患儿支气管镜干预时间,分为早期干预组(病程5~10天)、中期干预组(病程11~15天)、晚期干预组(病程16天及以上),对三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表现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根据142例患儿支气管镜术后影像学结果,分为影像学3周内吸收组、3周内非吸收组,对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将两组间P<0.05的可能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独立危险因素作ROC曲线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支气管镜早、中、晚期干预组患儿的年龄、性别、CRP、PCT、LDH以及行支气管镜干预前的影像学积分均无显著差异,早、中、晚期三组患儿住院时间分别为8.5(7.0~11.0)天、11.0(9.0~13.0)天、11.0(10.0~15.0)天,早期干预组患儿的住院时间短于中期及晚期干预组(分别为P=0.000、P=0.004);早、中、晚期三组患儿总热程分别为7.0(5.0~8.0)天、10.0(7.0~12.0)天、10.0(7.0~15.0)天,早期干预组患儿的总热程短于中期及晚期干预组(分别为P=0.000、P=0.001);早、中、晚期三组患儿咳嗽消失时间分别为6.0(4.0~8.3)天、8.0(6.0~10.0)天、8.0(7.0~9.0)天,早期组的咳嗽消失时间短于中期组及晚期组(分别为P=0.001、P=0.003)。2.142例患儿术后出现缺氧4例(2.8%),发热4例(2.8%),张力性紫癜4例(2.8%),呛咳2例(1.4%),支气管镜早期、中期、晚期干预组三组患儿间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3.支气管镜早期组3周内影像学吸收31例(62.0%),非吸收19例(38.0%);中期组3周内影像学吸收27例(40.9%),非吸收39例(59.1%);晚期组3周内影像学吸收9例(34.6%),非吸收17例(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4.支气管镜干预142例患儿中,67例3周内影像学好转吸收,75例不吸收,与患儿病程中热峰、支气管镜干预时间、总热程、激素不敏感、LDH、D-二聚体、第一次胸片积分、肺不张、痰栓形成有关(P<0.05);对影像学吸收组和非吸收组各观察值比较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激素不敏感、支气管镜干预时间、D-二聚体、肺不张、痰栓形成为影像学吸收慢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5.应用独立因素临界值进行赋值并评分,行支气管镜时间>11.5天、D-二聚体>1174ug/L、痰栓分别为1分,激素不敏感、肺不张为2分,将RMPP病人分为影像学3周内吸收高危组(4-6分)及低危组(0-3分),高危组影像学3周后吸收率3.7%,低危组吸收率57.4%。6.根据胸部影像学是否吸收作支气管镜干预时间的ROC曲线,确定支气管镜干预时间的界值为11.5天,分为支气管镜病程11.5天前干预组和11.5天后干预组,病程11.5天前行支气管镜干预患儿住院时间、总热程、咳嗽消失时间均短于病程11.5天后支气管镜干预组患儿(P<0.05)。结论:1.在RMPP患儿中,支气管镜干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2.早期干预支气管镜可缩短患儿住院、发热、咳嗽消失时间,促进胸部影像学吸收。3.激素不敏感、支气管镜干预时间、D-二聚体、肺不张、痰栓形成与RMPP患儿胸部影像学吸收慢有关。4.病程11.5天之前行支气管镜有助于患儿临床症状改善及胸部影像学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