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心理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ep_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复归使得对人自身的关注与研究成为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焦点。翻译领域的研究也应相应地从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的长期斗争中解放出来,另辟蹊径,加强对翻译主体的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特别是文艺心理学这一分支来考察译者的翻译活动,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天地。翻译的主体作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译本的再创造者,其心理因素对翻译的过程和翻译的结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翻译的主体同时也就是审美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审美主体进行审美体验,经历了移情——共鸣——再创造等一系列心理过程,再创造出了译本。可以说译者的翻译活动就是其心理活动,是审美的、是创造的。对译者的心理研究有助于提高译者的地位,加深对翻译这一复杂活动的多方位的理解,也有助于产生出更加优秀的译者和译作。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国内外对译者心理的研究还不系统,对翻译心理研究也主要是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对翻译活动中的认知、思维、理解和记忆等心理现象进行探讨,将认知、思维、理解、记忆、格式塔等心理学的概念引入翻译研究,仍将译者的翻译过程过多地视为理性的、客观的、科学的,而较少关注译者的审美体验、移情、共鸣、再创造、动机、个性、气质等等感性的、主观的、艺术的因素。本文则主要结合文艺心理学对译者的翻译心理过程进行系统的探讨,构建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心理图式,并借助其他心理学分支中的相关理论及概念,对影响译者心理的宏观因素进行了梳理,拓展了译者心理研究的空间,更加深入地、详实地、系统地探讨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本论文分为以下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首先论述了译者心理研究的重要意义,接着分析了国内外有关译者心理研究的现状,并指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首先追溯了本论文的理论基础——文艺心理学的起源、发展和学科分支。同时将普通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也一并进行了概述,作为探讨译者心理时对本论文理论基础的扩充和丰富。 第三部分由文艺心理学引入审美体验,移情和共鸣的概念,对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两重审美体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译者通过移情对原著和原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第四部分探讨了译者再创造过程中的心理,指出翻译是一种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
其他文献
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档案资料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可以记录单位的成长,也是单位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企事业单位要不
介绍了PCS-9600系列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的硬件架构及双核软件处理模式。该系列装置采用了工具化和模块化的开发方法,集保护、测控、合并单元、计量、开关监测、智能终端功能
<正>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又称De Quervain病、亚急性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巨细胞性甲状腺炎等,是甲状腺疼痛的常见病因,初期常表现发热、颈部胀痛、全身不适等症状,可出
目的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与其他肿瘤相似,编码基因与非编码基因的异常表达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最新研究表明,微小RNA(microRNA,miRNA
基于多种类型商业经济活动的开展与落实,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经济转型已经进入重要阶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市场的进一步
<正>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笼统地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中华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物质和精神创造之和,是祖先留
“结果”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是作名词,同时它还有另一种用法就是用在复句中连接前后两分句,论文主要对由“结果”连接的这类复句进行研究。研究这类复句中“结果”的词性,
现代汉语中“上、下、进、出、来、去……等”自成趋向动词,它们可以跟宾语结合构成述宾结构或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在构成述补结构。其中“X+上/下”与“上、下+X”结构意义和
地处湖南西部边陲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全国十八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是湖南最贫穷的地区。据统计,到1996年,湘西州仍有近50万人过着“缺吃少粮、缺衣少被”的生活。解决
本文是在回顾前人对于背景不同的评分员间差异比较的相关文献理论的基础上,利用概化理论随机单面交叉p×r设计,就语言学专业背景的评分员与非语言学背景的评分员在使用现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