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复归使得对人自身的关注与研究成为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焦点。翻译领域的研究也应相应地从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的长期斗争中解放出来,另辟蹊径,加强对翻译主体的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特别是文艺心理学这一分支来考察译者的翻译活动,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天地。翻译的主体作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译本的再创造者,其心理因素对翻译的过程和翻译的结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翻译的主体同时也就是审美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审美主体进行审美体验,经历了移情——共鸣——再创造等一系列心理过程,再创造出了译本。可以说译者的翻译活动就是其心理活动,是审美的、是创造的。对译者的心理研究有助于提高译者的地位,加深对翻译这一复杂活动的多方位的理解,也有助于产生出更加优秀的译者和译作。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国内外对译者心理的研究还不系统,对翻译心理研究也主要是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对翻译活动中的认知、思维、理解和记忆等心理现象进行探讨,将认知、思维、理解、记忆、格式塔等心理学的概念引入翻译研究,仍将译者的翻译过程过多地视为理性的、客观的、科学的,而较少关注译者的审美体验、移情、共鸣、再创造、动机、个性、气质等等感性的、主观的、艺术的因素。本文则主要结合文艺心理学对译者的翻译心理过程进行系统的探讨,构建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心理图式,并借助其他心理学分支中的相关理论及概念,对影响译者心理的宏观因素进行了梳理,拓展了译者心理研究的空间,更加深入地、详实地、系统地探讨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本论文分为以下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首先论述了译者心理研究的重要意义,接着分析了国内外有关译者心理研究的现状,并指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首先追溯了本论文的理论基础——文艺心理学的起源、发展和学科分支。同时将普通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也一并进行了概述,作为探讨译者心理时对本论文理论基础的扩充和丰富。 第三部分由文艺心理学引入审美体验,移情和共鸣的概念,对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两重审美体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译者通过移情对原著和原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第四部分探讨了译者再创造过程中的心理,指出翻译是一种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