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武术散打运动属技能类同场格斗对抗性项目。它是以对手的身体为攻击目标,通过脚步移动来接近对方,快速有力的肢体进攻与防守动作,命中对方身体的有效部位,或者迫使对方倒地或出擂,从而获得有效进攻的积分,积分多者才能取胜。目前研究认为,武术散打运动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属有氧氧化系统补充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由此可见,无氧代谢能力对于散打运动员来说非常重要。散打项目的体能要求,是以发展乳酸供能系统的能力为主,有氧供能系统为辅。其运动形式是在单位时间内,连续的、有间歇的,做相对全力状态的运动动作。提高人体对乳酸分解消除的能力,和抗乳酸能力,是提高散打体能的关键。武术散打运动员训练时的供能状态与临场比赛时的实际供能状态是否相符或接近,是评价散打项目“体能”训练效果的主要依据。武术散打项目的体能训练主要是以速度耐力和耐力因子为主开展训练的。具体到武术散打项目来说,专项耐力训练以速度耐力为主,一般耐力耐力训练以有氧耐力为主。本文针对全国性武术散打比赛,分析运动员临场的比赛状态的特点,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把一局散打比赛中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分为“攻防”、“对峙”和“间歇”,这三种运动状态。从时间上对这三种运动状态进行划分研究。以往的研究,在技战术动作方面已经有很多论述,但从临场比赛的时间角度,还没有把一局3分钟左右的比赛,再分解、细化,或者分解的形式没有科学的时间量化的论证。本研究意义在于将散打比赛中,随时间无规律出现的这三种运动状态,通过直接观察记录,详细地分解、细化,找出一定的规律性,为一些训练方法的具体内容是否与比赛状态真正相近,及武术散打运动训练在实际训练操作方法的完善和探索,提供数据支持,也是本文研究的中心。研究对象是2007年6月,在山东济南皇亭体育馆,对“将军杯”2007年全国男子武术散打锦标赛,进行实地拍摄,获得全国性武术散打比赛的录像资料中,全时打满三局的19场比赛录象的时间数据。笔者采用图象编辑软件“绘声绘影11.0”,对散打比赛的每局毛时间进行拆解分析,从时间和频次两种角度对其进行了录像解析。分析的主要内容是运动员的对峙、攻防、间歇三种比赛状态,从一局、一场比赛中的划分情况,以及研究相互之间可能存在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武术散打比赛中,对峙、攻防、间歇这三种状态是运动员在场上不同运动形式的三种运动状态,普遍存在于所有级别的比赛当中,从运动状态的持续时间角度是可以分割划分的;其具有非周期性、间隔性、累计性、重复性等,不断变化的特征。数据表明三种状态划分合理。在武术散打比赛中,对峙、攻防、间歇这三种状态的频次和时间与运动员的体重级别无关,主要是与运动员比赛中的技、战术的临场发挥有密切关系。这三种状态的组合方式有:打抱型、打离型、即开即打抱型、即开即打离型,四种特点不同的方式。其在一局比赛中,这四种不同打法的变化特点是以混合方式组合成的。一局比赛中,对峙状态的平均时间为4~5秒;攻防、间歇状态的平均时间为3~4.5秒。一局比赛中,一般情况下对峙和攻防的次数基本保持一致,出现14~17次;间歇的次数仅接近对峙和攻防次数的一半,出现9次左右。一局比赛中,对峙:攻防:间歇,一般情况下次数比为2:2:1。如果比赛中运动员使用“打抱型”方法较多,那么对峙:攻防:间歇,次数比为1:1:1。如果比赛中运动员使用“打离型”方法较多,那么对峙:攻防:间歇,次数比为3:3:1。一场打满三局的比赛,毛时间平均为9~10分钟。一局比赛的毛时间平均为2分30秒~2分40秒,如果比赛中运动员使用“打抱型”方法较多,那一局比赛的毛时间最多不能超过4分钟。本文从散打比赛的临场实际状况出发,就这三种状态论证并对三种状态的时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科学量化的研究方法,希望寻找到其规律性,为散打的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从散打专项实际需要出发,结合散打的生理学本质,对训练的时间分配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