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菌中药桑黄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s)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针层孔菌属真菌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抗癌药用真菌之一;虫类鼠妇为节肢动物门(Arthropod)鼠妇科(Porcellionidae)动物平甲虫[Armadillidium vulgare (Latreille)]的干燥虫体,鼠妇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中重度癌痛、手术后疼痛等。本论文主要围绕上述两种中药的化学成分展开,论文共分为两章。第一章主要对桑黄和鼠妇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详细的综述。国内外研究表明,桑黄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已报道的分离化学成分主要有甾体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吡喃酮类化合物、酚性化合物、香豆素类化合物,生物碱等;其药理作用的研究主要表现在:抗肿瘤、免疫调节、保肝和抗肝硬化、抗脂质过氧化、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等作用。鼠妇化学成分报道不多,主要侧重于鼠妇镇痛药理学研究。第二章主要对桑黄和鼠妇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多种提取分离方法(D101大孔树脂、常压和中压ODS、C18、MCI、HPLC、硅胶柱层析、制备硅胶薄层层析、SephadexLH-20凝胶等层析技术)和有机波谱解析技术(核磁共振、红外、紫外、质谱、X单晶衍射等结构鉴定技术)对桑黄和鼠妇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从两种中药中分离鉴定出28个单体成分,其中桑黄中鉴定18个,鼠妇中鉴定10个。从桑黄中鉴定的18个化合物分别为麦角甾醇过氧化物(1)、麦角甾烷-4,6,8,22-四烯-3-酮(2)、3-羟木栓烷-3-烯-2-酮(3)、3-羟木栓烷-2-酮(4)、木栓烷酮(5)、正十八烷酸(6)、正辛烷(7)、正十一烷(8)、正二十烷(9)、4-(4-羟苯基)-3-丁烯-2-酮(10)、4-(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11)、原儿茶醛(12)、Inotilone(13)、inoscavin A(14)、phellibaumin E(15)、尿嘧啶(16)、尿嘧啶核苷(17)和丙三醇(18),其中3-9和16-17等10个化合物首次从桑黄属中发现;从鼠妇中分离鉴定的10个化合物分别为顺式9-十八烯酸(1)、正十八烷酸(2)、p-谷甾醇(3)、麦角甾醇(4)、5-烯-3β胆甾醇(5)、7a-羟基胆甾醇(6)、7β—羟基胆甾醇(7)、尿嘧啶(8)、胸腺嘧啶(9)、脯氨酸(10),其中化合物(8)和(9)两个首次从鼠妇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