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 services的数据交换及其匹配机制研究与实现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1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据交换是指在两个或多个信息系统间实现数据的实时交互,以实现信息共享、达到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由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系统通常基于不同操作系统平台、异构数据库管理系统、不同语义描述能力和数据隔离级别的分布式数据源,所以网络环境下的数据交换需要解决数据分布性、数据模式异构性、跨平台互操作以及语义异构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1)基于Web services的数据交换方案。数据提供方、数据请求方和Web服务注册中心协同实现数据的交换。数据提供方部署能提供交互数据的Web服务,向Web服务注册中心发布Web服务和交互数据的描述信息。数据请求方到Web服务注册中心查询服务和交互数据。服务注册中心根据服务匹配机制对发布和请求的Web服务进行匹配。数据请求方根据服务匹配结果选择并调用Web服务,获取交互数据:并根据模式匹配机制将交互数据模式和本地数据模式进行匹配,实现数据格式转换;将转换后的数据存入本地数据库或参与本地应用。(2)基于语义的Web服务匹配机制。在服务匹配过程中,综合考虑Web服务功能和交互数据的匹配程度以提高数据发现的效率。分别建立服务功能描述模型和数据描述模型并采用OWL-S描述Web服务;在服务匹配时根据服务功能和交互数据的特点使用两层匹配机制并采用不同的匹配方法;通过相似度计算和设置相关阈值选择服务。(3)基于语义的数据模式匹配机制。使用XML Schema描述数据模式并借助领域本体度量概念之间的相似程度。将待匹配的数据模式转化成模式树;对模式树中的叶结点和非叶结点采用不同的匹配算法;根据模式匹配结果,生成源模式和目标模式的字段映射关系,作为数据交换方案中“数据格式转换”的依据。 本文提出的方案和机制可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发现、跨平台远程数据调用、异构数据模式匹配,充分考虑了数据交换的特点、Web服务功能、交互数据、模式结构以及概念的语义关系。为验证所提出的数据交换方案、Web服务匹配机制和模式匹配机制,采用Java语言实现了原型系统,系统使用网络中的三台计算机分别模拟方案中的数据提供方、数据请求方和Web服务注册中心。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方案可完成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发现、数据远程获取、数据模式匹配和数据格式转换等环节,可实现交互数据的动态提供;采用的Web服务匹配机制使交互数据在网络环境下易于被发现;采用的数据模式匹配机制具有较好的匹配准确率。
其他文献
制造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制造业的发展日益呈现出全球化、网络化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产品设计过程也越来越快地向跨企业、跨系统、跨地域的方向发展,从
目前,信息系统在广泛的领域得到的应用,相应的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系统,开发了多种多样的方法和途径来设计这些信息系统。由于办公自动化的工作是信息系统应用领域发展最快的,在最近
数字水印技术是近年来信息安全领域里新兴的一项信息隐藏技术,而证件防伪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将数字水印应用到证件防伪技术中,是当前证件防伪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具有极
机器翻译是将一种自然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自然语言。机器翻译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基于规则的,基于实例的和基于统计的方法。统计机器翻译近些年来在机器翻译领域取得了较大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国际上近期发展的一项高新技术,又被称做实景复制技术,是测绘领域继GPS技术之后的一次技术革命。它无需接触扫描文物表面,突破了传统的单点测量方法,具有
协同CAD(Computer Aided Design)作为CAD技术与CSCW(Computer SupportedCooperative Work)技术的结合,可以有效地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充分地利用异地资源,降低产品的设计成本,
伴随着日益严峻的信息系统现实安全形势,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亟待我们有效解决。通过提高可生存系统认知能力来创新和完善过去的信息安全观念,强调信息系统仍然具备实现其关键服
3D GIS技术的研究范围涉及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等多门学科领域。本文在吸取了上述多门学科领域先进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将3DGIS应用于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以往的信息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面对庞大的信息量我们急需一套自动的信息采集及管理系统去替代人工的工作,于是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和迅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和教学环境,而且使教育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成为必然趋势。正是在这种趋势下产生了大量的教学资源。现阶段,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