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uta和Ryan(2010)将个体在从事活动时对享受快乐和实现自我的两种追求称为享乐型动机和实现型动机,认为它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促进幸福感。Huta和Pelletier L G等人(2012)认为,享乐型动机是自我聚焦式的,它为个体的愉悦享受和轻松舒适所服务;而实现型动机是自我超越式的,它承载着个体实现自我和益于他人的意愿。国内应小萍(2015),项明强、胡敏(2016)将它们引入身体活动中,探究享乐型动机和实现型动机在个体身体活动和幸福感之间的作用,已经取得部分研究成果。不过,该领域仍具有一定探索空间。为了探究国内青少年心理幸福感与身体活动、活动动机之间的具体关系,验证在青少年身体活动和心理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活动动机的调节作用。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基于中文版本的《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青少年身体活动问卷》、《享乐型和实现型活动动机问卷》,对东北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六至九年级)424名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研究主要发现如下:(1)青少年心理幸福感、身体活动、活动动机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均为男生高于女生。青少年心理幸福感、身体活动、活动动机在六年级、九年级表现偏低,而在八年级表现最高。(2)青少年心理幸福感在不同身体活动总体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青少年身体活动的总体水平越高,可以体验到的心理幸福感越强。青少年心理幸福感在不同活动动机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不论是享乐型动机还是实现型动机,青少年的活动动机水平越高,可以体验到的心理幸福感越强。(3)青少年心理幸福感分别与身体活动、活动动机显著正相关。身体活动、活动动机均能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心理幸福感。青少年的实现型动机,可以在身体活动和心理幸福感之间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然而,享乐型动机起不到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