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尿路梗阻性病变是泌尿外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其传统检查方法包括有静脉肾盂造影(IVP)和逆行尿路造影,但这两种检查方法需要造影剂,且有一定的痛苦和危险性、局限性。而磁共振尿路造影(MRU)及磁共振仿真内窥镜(MRVE)技术的联合应用,恰恰能弥补这种不足。从而提高了尿路梗阻性病变的影像诊断准确率。
目的:评价磁共振尿路造影技术的优越性,并探讨磁共振仿真内窥镜技术及二者联合应用在尿路梗阻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尿路梗阻性病变提供更多依据,提高诊断阳性率。
方法:B超及IVP发现尿路梗阻患者60例,及5例健康志愿者,均采用重T2WI快速自旋回波(FASE)序列行磁共振尿路造影(MRU)。(5名志愿者检查前口服速尿20mg)。然后将磁共振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转到Alatoview工作站,分别采用多平面重叠技术(MPR)、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IP)、表面遮盖法重叠技术(Surfacested)和内窥镜技术(Virtualendoscope)等,进行容积再现及表面再现处理,这样可对尿路进行整体及多方位观察,并可对其内部结构进行观察,使图象达到深度远景及运动的感觉,从而使不同形态、性质的尿路梗阻性病变显示出来,并结合临床手术及病理进行分析。
结果:5例健康志愿者,MRU上尿路显示良好,尿路无狭窄及充盈缺损,边缘光整,肾盂肾盏显示清晰。但输尿管全程连续性差,不能完全达到IVP的效果。MRVE显示肾盏及肾盂内部光整通畅,但输尿管显示较差。
60例尿路梗阻患者,MRU均能明确显示梗阻部位及程度,定位准确率达100%,对于不同病变MRU及MRVE均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经与临床对照,定性准确率达64%。其中60例尿路梗阻患者中包括有先天异常13例,输尿管良性狭窄15例,输尿管结核6例,外在性病变所致梗阻3例,输尿管癌12例,输尿管结石10例,膀胱病变致输尿管便阻1例。
恶性尿路梗阻MRU及MRVE征象:MRU表现为尿路突然截断,断端毛糙欠光整,呈鸟嘴状或近似杯口状改变。占位区软组织影信号强度不均匀,梗阻部位呈低或无信号区。MRVE表现为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边缘不整齐,管壁有僵硬感。
良性尿路梗阻MRU及MRVE征象:良性尿路梗阻以良性尿路狭窄和尿路结石多见,表现为尿路充盈缺损,梗阻处无特征性信号改变。输尿管息肉在MRU可表现出类似于“泡沫样”改变。MRVE可于腔内见结石或息肉轮廓。节段性炎性狭窄可见狭窄处呈“萝卜根”样改变,腔内无明显异常信号。
巨输尿管症在MRU可显示扩张迂曲输尿管,近膀胱壁内段可见鸟嘴样改变。
结论:磁共振尿路造影(MRU)是应用快速自旋回波(FASE)、脂肪抑制技术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技术,经信号采集、图像叠加后做最大亮度成像及三维旋转从冠状面到矢状面采取任意角度去除重叠结构,从而可以明显提高显像质量。作为非侵袭性、无需造影剂的新方法,MRU能较好显示尿路解剖结构,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尿路梗阻积水程度越重者其MRU图像越清晰,它与IVP的投影角度相同时具有IVP样的图像,而其可以任意旋转角度观察的性能,在诊断梗阻的部位,程度及病因上,又远远优于IVP。MRU良好的成像效果为了解尿路积水的形态学改变及有关诊断提供了更多信息,弥补了IVP肾功能不全不能显影的不足。对于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巨输尿管症等IVP显影不良或未显影者,MRU显示了典型的积水形态。较之逆行造影或肾穿刺造影的有创性及并发症,MRU临床应用存在明显优势。本研究显示MRU联合MRVE对扩张尿路及邻近结构的形态学评价,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特别对于IVP禁忌者(造影剂过敏、严重肾功能损害)及儿童、青年人和妊娠者,可避免碘副反应及X线辐射。对于尿路梗阻性病变的定位,已相当精确,并通过对病变局部形态信号变化进行分析,继而反映病变性质。结合MRVE检查不但对病变部位的内部结构有更直观的观察,同时对于疾病的定性也有很大的帮助。为临床诊断尿路梗阻性病变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总之,联合应用MRU和MRVE具有定位特异性高、安全性好、实用性强的特点,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