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粒沉积物是粒径小于62μm的粘土级和粉砂级沉积物。其沉积和固结过程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的问题。其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剖。这些问题的研究亦有助于整体把握细粒岩储层的特征与分布,从而更有效地指导非常规油气勘探。本文以东营凹陷发育广泛细粒岩并具有丰富非常规油气资源的沙四上亚段为代表进行分析。以成分为第一要素,注重有机质在细粒岩沉积、成岩及储层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针对湖相细粒岩的岩相划分方案。首先以粉砂、粘土及碳酸盐作为三端元,以各自含量50%为界分为粉砂岩、碳酸盐岩、粘土岩及混合细粒岩四类。其后,以TOC、碳酸盐及粘土为三端元,根据TOC含量的2%与4%、碳酸盐及粘土含量50%为界将粘土岩与碳酸盐岩细分。最后结合沉积构造与特殊成分,识别出十二种岩相。提出受控于碳酸盐补偿深度的岩相沉积模式。单井沉积环境分析后进行井间对比发现,气候、水深及还原性由四个阶段组成且具旋回性。盐度从异常高值逐渐降低。本区细粒岩的发育环境具有阶段性(四个)及旋回性(一个)特征。在第二个阶段遭受四期海侵的影响。提出“垂向以岩相为主线,综合资料进行划分;横向与浅水粗粒岩比对验证,建立全区地层格架”的三-四级层序划分方法。目的层段发育一个三级层序、三个体系域及8个准层序组,TST阶段识别出受海侵影响的湖平面被动上升(TST-1)这一新类型。提出“以相对深水岩相-相对浅水岩相为组合,黄铁矿、TOC、S1+S2、小波等指标先增大后减小”的准层序划分方法。识别出一元结构与二元结构两大类别及八种准层序。分析出海侵、湖平面变化及陆源输入变化三种准层序成因;沉积作用方式包括生物-化学作用(以TOC>2%的准层序为主)、化学作用(以TOC<2%的准层序为主)、生物-化学-机械作用及机械作用四种。细粒岩准层序的多样性源自受控因素的多样性。连结5条地层剖面,最终建立从浅水区至深水区,从常规砂砾岩体至非常规细粒岩,贯穿湖盆的层序地层格架。遵循点-线-面的工作思路,在体系域格架内绘制TOC、碳酸盐及粘土矿物的平面等值线图,进而恢复并分析细粒岩沉积演化特征。其控制因素包括物源、气候与水体物化条件、构造作用及突发事件。母岩经风化提供了粘土、碳酸盐及粉砂作为细粒岩的物质基础。气候及水体物化条件的阶段性变化导致了细粒岩在垂向上的规律性叠置变化。构造作用通过控制沉积相而控制了细粒岩的展布特征。这其中也受到突发事件(海侵、浊流等)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