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影像在婴幼儿血管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74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婴幼儿血管瘤是小儿最常见的血管源性良性肿瘤,属真性肿瘤,新生儿发病率高达2%~3%,发病率女性与男性之比约为3~5:1,位于颜面部和重要器官的血管瘤可对患儿的身体和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以往血管瘤的命名及分类比较混乱,Waner和Suen根据肿瘤组织的来源和结构把血管瘤进行了分类,包括浅表性、深在性和混合性。超声检查有助于临床确定婴幼儿血管瘤的诊断,并且易于显示血管瘤侵犯的组织深度,借此进行分类,联合应用二维、彩色、弹性及三维等多种超声检查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血管瘤的治疗方法繁多,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根据其部位、范围、分类等制定,利用超声检查随访治疗前后血管瘤的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能够判断疗效,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方法:  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90例共95个体表婴幼儿血管瘤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其分为浅表性,深在性及混合性,观察其大小、形态、境界、内部回声,检测内部血流信号,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阻力指数,静脉流速等,比较三者的异同。对78个血管瘤进行弹性超声检查并进行5分法评分,对69个血管瘤进行实时三维超声检查,分析三维超声图像特点。第二部分收集42例共42个体表婴幼儿血管瘤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超声资料,将其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将治疗有效组按治疗持续时间分为治疗1月,3月,6月三组,对比分析有效组与无效组以及有效组内部各观察指标变化的差异,总结出可靠的超声随访诊断指标。  结果:  第一部分,经声像图分析得到浅表性血管瘤23个,深在性血管瘤24个,混合性血管瘤48个,三种类型血管瘤的回声构成比、血流构成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静脉流速具有统计学差异,而阻力指数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深在性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的弹性评分在0~2分,浅表性血管瘤评分在2~4分。实时三维超声成像可显示血管瘤整体的血流空间分布,并能显示主要供应和回流血管的数目和位置。第二部分,治疗有效组共33例,半数以上血流信号减少,瘤体厚度、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静脉流速降低,阻力指数升高,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瘤体长径和宽径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治疗6月组的厚度减小明显,与治疗1月组和3月组有统计学差异;治疗无效组9例,其上述各观察指标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1.常规高频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准确地对婴幼儿血管瘤进行诊断并分类,弹性成像能够明确血管瘤的软硬度,实时三维成像可直观立体地显示瘤体内的血管网,后两者是二维超声的必要补充。  2.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随访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瘤体的厚度变化是最主要的观察指标。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