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方式,存在于我们日常的语言中,它不仅影响我们的说话方式,同时也渗透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隐喻的工作机制是从源始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在很多学者看来,普遍性、连贯性和系统性是概念隐喻的主要特征。依据概念隐喻的特征和工作机制,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考查隐喻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一是对篇章主题的发散思维;二是对篇章结构的整体布局,其中包含了对语篇连贯、词汇丰富性以及语法准确性的考查。作者希望探讨概念隐喻应用到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本实证研究的学习材料和课堂课件由本文作者精心准备后交由任课老师全面执行,该教师一直从事英语教学,其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英语教育,这在很大层度上促进了本次实践教学的展开。他同时讲授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大二年级两个平行班的英语写作课程。其中一个班为本研究的实验班,另一个为对比班。实验前,作者将一份调查问卷发放给学生,以便了解他们的写作习惯和对隐喻的认识。在完成问卷之后,对两个班进行了前测,老师给两个班的学生布置了一篇题为"People Isolated From Each Other "的作文,要求在课堂上完成,不允许使用词典一类。之后,在实验班展开了实验,具体教学进程如下:第一周,通过对一些概念的讲解以及对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隐喻的介绍,让学生们对概念隐喻观点有了一个宏观上的了解。在接下来的六周里,为了使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隐喻的认知功能,而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老师给学生介绍了六组概念隐喻。在实验的最后一周,在老师引导下,学生鉴赏了概念隐喻在文章中的运用。最后,对两个班进行了后测实验。在后测中,实验者给学生布置了一篇题为’How to Be a Qualified Student"的作文,后测是在实验结束后立即展开的。实验所得数据我们都采用了R2.14.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便进行客观的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比对照班在总分上的进步要大。在主题完成方面,实验班比对照班的进步要大,如对主题切入点的把握以及对主题相关话题的发散。在连贯通顺这方面,实验班的进步均值略高一些。在词汇丰富性和语法准确性这两方面,两个班的进步都不是很明显。基于此次实证研究,作者得出以下结论:(1)将概念隐喻引入英语写作教学中是可行的。不仅写作成绩有所提高,学生在学习概念隐喻这一内容时,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表现出很大的热情。(2)给学生讲授概念隐喻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益处,特别是在写作前的热身环节,有助于帮助学生审题,培养发散型思维。(3)学习概念隐喻能帮助学生写出逻辑连贯的隐喻表达,提高隐喻思维能力,达到隐喻连贯。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对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文章结构的概述。第二章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概念隐喻及写作教学领域研究的发展状况。第三章为论文的理论基础。第四章主要介绍研究设计和实验过程。第五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进行了数据分析和实验结果的讨论。第六章为结论部分,分别介绍了研究的发现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指出了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研究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