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外伤、内眼手术是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原因,多为细菌进入眼内导致感染所致,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革兰氏阴性细菌等。细菌性眼内炎是严重威胁视力的眼科急症,细菌性眼内炎预后受细菌数量、毒力、患者年龄及免疫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虽然及时采取抗生素药物治疗、玻璃体切除术等治疗,但是视力预后仍不理想,常导致严重的视功能损害。细菌在增殖、破裂的过程中释放的毒性物质(内毒素、外毒素)可诱发严重的炎症反应及细胞坏死[1,2,3]。其中细菌的裂解产物是诱发眼内炎症的重要因素之一。脂多糖是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其主要毒性致病因子,可用于玻璃体腔注射,诱导感染性眼内炎症反应[4]。炎症反应导致血眼屏障破坏,炎性细胞向组织间隙迁移浸润,蛋白渗漏,精密的视网膜结构被破坏,最终导致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如何消除眼内炎中眼内组织破坏、改善最终视力预后一直是我们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在积极抗菌治疗的同时,能否有效并及时地控制眼内炎症反应是治疗的关键,也是预后的决定性因素。利鲁唑(Riluzole)属于苯并噻唑类衍生物,1996年开始作为一种新型谷氨酸释放抑制剂被批准应用于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治疗,其稳定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作用使其在神经保护、抗惊厥、抗抑郁等方面具有广泛的作用,提示其在更多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根据其药理机制,我们推测其可能在眼内炎症控制中起到积极作用。本研究拟观察利鲁唑对脂多糖诱导大鼠眼内炎症的干预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研究。目的通过玻璃体腔注射大肠杆菌脂多糖(LPS,lipopolysaccharide from Escherichia coli)建立大鼠眼内炎模型,观察其炎症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利鲁唑的干预作用,然后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为眼内炎的治疗提供新线索。材料与方法将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组:生理盐水对照组;2组:眼内炎组;3组:眼内炎利鲁唑干预组。生理盐水组大鼠右眼注入5μl无菌生理盐水。2、3组大鼠右眼玻璃体腔内注入LPS(2μg,5μl),建立LPS诱导的眼内炎模型。左眼为正常对照眼。利鲁唑干预组在LPS注射前12 h和术中及术后连续3 d腹腔内注射利鲁唑注射液(0.1%,10mg/kg)。第一部分:造模后6h、12h、24h、48h、3d、5d、7d进行眼部炎症评分,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炎症细胞浸润,行免疫组化测定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在视网膜组织的表达变化及分布,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视网膜组织中GS的表达情况,观察利鲁唑的干预作用。第二部分:对利鲁唑的干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玻璃体中谷氨酸(glutamate,Glu)含量,采用TUNEL法检测视网膜组织细胞凋亡。所有数据均用(x±s)表示,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采用LSD检验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炎症评分玻璃体腔内注射LPS诱导出典型眼内炎临床表现,造模后干预组炎症反应明显较2组轻,造模后24 h、48h、3d时间点两组临床炎症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未见明显炎症反应。2.病理组织学检查常规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白细胞浸润,对切片中以锯齿缘为前界的玻璃体腔中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进行计数分析。2组、3组在造模后均可观察到大量外周血白细胞眼内的浸润。HE染色显示各时间点3组玻璃体内炎症细胞计数低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组造模后玻璃体腔、视网膜大部分未见、或散在少量的炎症细胞浸润,视网膜形态基本正常,结构清晰。与1组相比,GS在眼内炎组的表达升高,主要表达于内颗粒层、神经节细胞层Müller细胞胞浆中。2组、3组在6h、12h、24h、48h、3d GS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GS的表达明显低于2组,但仍高于对照组。3.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视网膜组织GS的表达48h时,对照组视网膜中检测到低水平表达,眼内炎组GSm 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利鲁唑干预组GSm RNA表达较眼内炎组降低(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4.谷氨酸浓度2组和3组大鼠玻璃体中谷氨酸含量在炎症初期就开始升高,48h时达到高峰,分别为324.01±2.47μmol/l、253.95±10.76μmol/l。2组在5d时谷氨酸浓度较之前出现小幅回升(298.04±4.83μmol/l),然后逐渐下降。6h后各时间点,3组造模眼玻璃体谷氨酸浓度明显低于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明显高于1组。5.LPS诱导眼内炎后,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颗粒层,3d时出现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多。2组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多于3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视网膜未见明显细胞凋亡,6h,12h,24h时眼内炎组与干预组相比细胞凋亡程度无明显差异,其后各时间点3组凋亡细胞指数均低于同期眼内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鲁唑可以抑制内毒素诱导的眼内炎中炎症细胞的眼内浸润,减少组织损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视网膜组织细胞凋亡,使玻璃体谷氨酸含量降低,抑制Müller细胞活化。该研究结果提示利鲁唑在细菌性眼内炎中的保护作用,为眼内炎的辅助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