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我国已进入到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性阶段,这是经济发展理论和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普遍面临的一个不可逾越的根本性问题。通过加快新型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然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信贷管理司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处于并仍处于以银行中介为基础的金融体制,信贷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仍高于资本市场.其中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多的通过信贷渠道发挥作用。银行信贷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储蓄向投资转化,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2013年的“货币政策与金融改革”记者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强调了今年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下却提出保持银行信贷的增长。不难看出信贷资源配置对经济发展乃至产业结构影响的重要性。本研究以信贷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在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总结回顾的的基础上,基于鲜有人对信贷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同时在实证研究方法上,并无人用面板模型对其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构建了信贷资源配置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信贷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的总体运行状况以及区域间的运行状况,在全面把握我国信贷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运行趋势的基础上,选取全国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进行面板模型分析,同时考察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区域间信贷资源配置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差异性,以及1997年信贷管理司成立前后不同阶段信贷资源配置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间信贷配置的结构不同,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程度不同,信贷资源配置不同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效果不同,信贷资源配置不同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效果不同,信贷资源配置不同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综合效应不同。最后,本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一.研究结论1.区域间信贷资源配置结构不同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四个区域间信贷资源配置的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的研究结论表明:信贷资源在农业贷款、工业贷款、服务业贷款之间配置比重的差异性均在缩小,但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配置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农业贷款在贷款总量中的比重相对于工业贷款和服务业贷款比重一直偏低,并且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农业贷款比重在全国平均水平上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农业贷款比重相对偏低;工业贷款在贷款总量中占比最高的区域是东北地区,之后依次是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并且中部、东部、西部的平均差异性并不是很大;服务业贷款在贷款总量中占比最高的区域仍然是东北地区,之后依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并且西部、东部的平均差异性较小。2.区域间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程度不同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四个区域间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的研究结论表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较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显著偏高,说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合理,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不太合理;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相对较高,东北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显著偏低,说明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高级,而东北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较低;综合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指标,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程度均在我国平均水平之上。3.信贷资源配置不同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作用效果不同我国信贷资源配置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的回归效应结果表明:贷款占存款比重的提高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贷款占存款比重提高1%可以在0.09%的程度上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量化指标;农业贷款比重的提高,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下降而有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农业贷款比重提高1%可以在0.19%的程度上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量化指标;工业贷款比重的提高,同样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下降而有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工业贷款比重提高1%可以在0.26%的程度上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量化指标;服务业贷款比重的提高,在未引入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效果不显著,在引入控制变量的情况下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服务业贷款比重提高1%在0.15%的程度上弱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量化指标。4.信贷资源配置不同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作用效果不同我国信贷资源配置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的回归效应结果表明:贷款占存款比重的提高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贷款占存款比重提高1%可以在0.1%的程度上优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量化指标;农业贷款比重的提高,使得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下降而导致产业结构技术水准退化,农业贷款比重提高1%可以在1.46%的程度上弱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量化指标;工业贷款比重的提高,同样使得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下降,导致产业结构技术水准退化,工业贷款比重提高1%可以在0.93%的程度上弱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量化指标;服务业贷款比重的提高,使得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上升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服务业贷款提高1%可以在0.11%的程度上优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量化指标。5.信贷资源配置不同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综合效应不同我国信贷资源配置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影响的回归系数表明:贷款占存款比重提高1%能在0.09%的水平上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同时在0.1%的水平上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农业贷款比重提高1%能在0.19%的水平上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同时在1.46%的水平上弱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说明农业贷款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效果明显大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效果;工业贷款比重提高1%能在0.26%的水平上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同时在0.93%的水平上弱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说明工业贷款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效果明显大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效果;服务业贷款比重的提高在显著性模型中弱化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却提高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二.政策建议1.阶段性信贷政策倾斜我国的产业结构特征表明,目前我国仍处在工业化进程阶段,仍着眼于城镇化、工业化和机械化的协调发展。在此阶段我国仍需着眼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实现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分阶段的实现我国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第一阶段,信贷资源配置应该着眼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实现。提高贷款占存款比重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同时提高农业贷款比重和工业贷款比重虽然均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程,但是提高工业贷款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更为显著,从贡献率的角度提高工业贷款的效果明显强于提高农业贷款的效果。此阶段,我国的信贷政策方向可以适当的倾向于农业贷款和工业性贷款,尤其是工业贷款。第二阶段,信贷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实现。提高贷款占存款比重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同时提高服务业贷款比重、降低农业贷款和工业贷款的比重均能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从贡献率的角度降低农业贷款的效果明显强于降低工业贷款的效果。此阶段,我国的信贷政策方向可以适当的倾向于商业性贷款,同时减少农业性贷款的比重。2.区域性信贷政策倾斜结合信贷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区域运行状况的静态比较,东北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较高,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最低,我国在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进程中就需要以实现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作为首要目标,在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信贷资源配置方案上可以通过增加服务业贷款在贷款中的比重来实现;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高,相比之下东北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最低,我国在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进程中就需要以实现东北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作为首要目标,在促进东北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信贷资源配置方案上可以通过适当降低农业贷款和工业贷款在贷款中的比重来实现,并且降低农业贷款在贷款中的比重比降低工业贷款在贷款中的比重效果更加明显。结合区域间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程度,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信贷管理模式,对不同地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设置不同的贷款准入门槛,同时根据不同区域间不同产业对资金的需求特点,设计适合的多样化信贷产品,健全区域信贷资源配置互动机制,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西部和东北部地区逐渐完善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实现信贷资源跨地区的自由流动,加强银行通过信贷资源的配置在支持区域间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作用。3.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相配合根据我国国家产业的发展纲要,协调信贷政策,通过选择信贷资源的支持重点,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银行要充分发挥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要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分析重点支持的行业,充分调研确保信贷资金流向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和提倡发展的行业,做好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文,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完善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目录中对农业、水利、煤炭、电力、新能源、核能、石油天然气、钢铁、有色金属、黄金、石化化工、建材、医药、机械、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船舶、航空航天、轻工、纺织、建筑、城市基础设施、铁路、公路道路运输、水运、航空运输、综合交通运输、信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业、邮政、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服务业、其他服务业、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民爆产品,四十个大项下的部分项目进行了鼓励、限制和淘汰。4.提升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由于政府不成功的体制转换和放权,造成了一些原有国有企业统一经营的物资受到个体、集体企业竞争,市场经营份额骤减,在达不到规模经营效益的前提下,形成了全行业性的资产闲置、损失和浪费,针对政府造成的信贷资金使用效益低的问题,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在国有企业中的比重,减少闲置现象;由于银行粗放经营,注重扩大资产规模,而忽视了内部管理,造成信贷资金大量流失,同时银行与企业两大行为主体间基于长期合作关系,使信贷资源的重新配置放缓,因而存在对低效项目过度投资的倾向,针对金融机构造成的信贷资金使用效益偏低的问题,优化银行类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银行与企业间的独立性,调整信贷投向,由外延型、数量型贷款向内涵型、质量型贷款转变;由于产能部门缺乏科学决策,没有进行市场综合分析和经济效益比较,没有促使企业自我约束的投资体制,造成了大批量的重复建设项目,闲置浪费项目,使大量资金在没有经济效益下被长期占用,同时由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散经营,形不成规模经营效益,造成信贷资金的产出效应小,针对产能部门造成的信贷资金使用效益偏低的问题,企业应该建立自我约束的投资机制,同时保证上下游产业链条的相互协调,实现规模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