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量自适应表面的计算机电磁防护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 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derc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设备集成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计算机设备小型化和多功能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使众多小型化计算机已具备无线通信功能,另一方面,复杂的电磁环境导致计算机设备所面临的威胁日益加剧,尤其是电磁脉冲武器的迅猛发展,其产生的强电磁脉冲可对计算机设备产生不可逆的严重损伤。因此,计算机设备的强电磁脉冲防护技术是保证其在复杂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的重要一环。  针对现有防护手段无法满足将信号收发与电磁脉冲屏蔽相兼容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防护材料——Y形能量自适应表面。并以实现能量域上的“选择特性”作为切入点,基于表面阻抗及传输线理论,分别从系统分析、结构设计以及实验验证三个方面对基于能量自适应表面的电磁脉冲防护技术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分析了现有电磁脉冲防护手段的不足与缺陷,并对能量自适应表面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思路进行了研究,设计了整体仿真流程,并对所设计的仿真流程进行合理性验证。为能量自适应表面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指导;  2.针对能量自适应表面中金属导体单元和阻抗自适应单元这两个关键模块进行了详细的仿真分析,得到了满足需求的设计方案。利用CST微波工作室对整体设计进行了仿真分析,重点关注插入损耗(IL)和屏蔽效能(SE)两项防护性能指标,并对前期设计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与改进;  3.在Simulink中搭建了四种基于不同调制方式的通信链路,对能量自适应表面应用于通信链路防护时对于通信误码率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显示,能量自适应表面能够较好的满足防护需求;  4.提出了能量自适应表面实物的详细设计方案,搭建了基于电磁脉冲辐照系统的测试平台,完成了对所制作能量自适应表面的防护性能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能量自适应表面实现了“选择性”防护,验证了本文的设计思路。  通过最终的仿真及实验结果可知,本文所设计的Y形能量自适应表面不仅可对高功率电磁脉冲进行有效屏蔽,且对于正常通信电磁波保持较低的插入损耗,相比于传统防护方式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本文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对于计算机电磁脉冲防护以及超材料的应用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将虚拟化技术应用在高性能计算领域是当前高性能计算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对于小规模高性能计算来说,由于自身硬件资源异构、追求峰值计算速度等特点,因此对虚拟化技术有着自己
在当今网络环境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规范流程管理,处理定时任务的应用需求不断涌现,这些定时任务的特性就是有规律的重复执行,如果人为完成,非常困难也不安全。而定时调度就是
成像光谱是对地观测最前沿的技术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机载成像光谱数据处理技术服务系统是一个为了提高数据处理、数据产品生成、规范化数据管理和分发效率的综合服务系统.
不确定信息处理是人工智能领域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从专家系统角度来看,大致有基于规则和基于模型两种不确定性信息处理方式。Bayesian网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
企业一级的计算机应用系统通常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现阶段的企业开发,一般依赖于N层面向对象的平台,例如J2EE和.Net。这些平台都基于分布式网络环境,虽然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应用,
Internet是一个巨大、复杂、开放的网络集合,随着其重要性的日益提高,越来越有必要对网络整体拓扑结构进行深入地了解和分析,这对于保证和提高现有网络服务质量、推动互联网
对象代理模型(object deputy model)是一种新型的数据库模型,它引入了对象和代理对象这两个基本概念,并用对象和代理对象一起来模拟现实世界中的实体.代理类对源类的继承是一
并行数据库通过将一个关系中的元组分割放置在多个节点的磁盘上,利用I/O并行性,来获得较高的性能.如何对数据进行划分和放置就是所谓的数据放置(Data Placement)问题.数据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应用领域的信息量都呈爆炸性增长趋势,高于10字节的海量数据仓库随处可见并且与日俱增.目前的数据仓库与多维联机分析处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对三维图形的真实感要求越来越高,使基于图像的建模和绘制技术(IBMR)应运而生.它结合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摄影测量学等许多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