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煤层破碎顶板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来源 :山东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ee_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矿企业生产中,顶板的控制管理一直是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但煤层顶板破碎引起工作面上冒顶、片帮,给矿井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对工人的生命安全和煤矿的经济效益构成了威胁。  本文以新汶集团赵官煤矿破碎顶板条件下的3702工作面为工程实践背景,在大量工程实测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观测等方法对薄煤层破碎顶板控制中的应用做了深入细致地研究。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数值模拟,分析了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和矿压显现规律以及理论计算了直接顶、老顶的厚度和它们的初次来压、周期步距,模拟研究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顶板破断过程与形态,并结合现场的实际矿压观测确定老顶的初次来压步距44.5m,周期来压步距17.6m。通过对裂隙可注性与裂隙内浆液的流动规律的分析,结合材料对比试验选择了山东润成(标号:P.O42.5R)超细水泥作为注浆材料。综合工作面的地质条件、矿压显现规律以及裂隙岩体的注浆机理,提出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对其前方顶板超前预注浆加固处理和停采线附近进行超前预注浆加固处理的顶板控制方案,并对注浆方案的各个参数进行了合理设计,确定注浆孔间距范围在1.0~2.0m,孔径为φ95mm,注浆压力范围在4~7MPa.,注浆结束标准(注浆终压达到设计要求,吸浆量小于5L/min,稳定10min~20min)。  
其他文献
TiO2作为新型光催化材料,具有催化活性高、氧化活性强、化学性质稳定、无毒等优点。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着粉体粒径小,极易团聚且难以回收利用,对自然光利用率低,激发后的电子与
读书是学生学习语文,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一项很好的实践活动,也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提倡学生大量的阅读,阅读积累的不仅是内容的沉淀,更多的是思维的
随着矿井生产水平的不断延伸和采掘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深部开采面临越来越大的瓦斯威胁,矿井瓦斯排放量也在迅速升高,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结合我国煤层的现实情况,采动条件下抽取
岩石细观损伤的研究是近年来岩石力学领域中的热点课题。论文主要研究岩石损伤破坏的临界识别问题,以岩石的细观结构特征为切入点,以损伤力学为理论基础,以CT实验为研究手段,使用
综放开采过程中末采阶段的顶板控制问题一直困扰着煤矿的安全生产,因此,对末采期间顶板控制方法的分析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工作面末采期间,采用预裂爆破技术来破坏顶板的
新汶矿区华丰煤矿覆岩主要特点是具有第三系巨厚砾岩层,厚度500~960m,开采时地表多处出现了斑裂现象,斑裂严重损害农田、房屋、桥梁,给区域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因此预测巨厚覆岩下
作为评价设备、设施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结构可靠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可靠性分析技术,大多在确定性的环境下处理问题。但是现实环境往往很复杂,例如设备的实际条件不符合限定的要求、理论分析时设定的常量在实际中存在波动等。这些现象要求可靠性分析方法能够应对复杂问题,以更好的适应实际环境。基于上述想法,本文分析了分布参数存在波动性的概率-区间混合可靠性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混合可靠度模型。该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