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采取高脂高糖饲料结合腹膜下注射小剂量STZ的方法创建Ⅱ糖尿病感觉神经病变大鼠模型,这个过程更好的模拟人类Ⅱ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从胰岛素抵抗到β细胞损伤)以及代谢异常的特征。2、研究糖尿病感觉神经病变大鼠在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的心脏功能改变、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心肌组织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进一步阐明糖尿病心脏在急性缺血/再灌注时发生的以上改变与糖尿病感觉神经病变的联系以及相关机制。方法:研究从以下方面进行:1、Ⅱ型糖尿病感觉神经病变大鼠模型的创建。健康雄性SD大鼠,2月龄,体重200-220g,高脂高糖饲料持续喂养14周。在第4周末,确保大鼠禁食12h后,无菌操作条件下腹膜下注射STZ(30mg/kg)来诱导糖尿病。于给药24h后每天测空腹血糖,连续测七天,以7次空腹血糖值均>16.7mmol/L为糖尿病大鼠成模标准。于第4周末(注射STZ前)和第14周末(注射STZ10周后)采血测量胰岛素浓度和血清甘油三酯水平(ELISA),并对比两组胰岛素敏感指数。所有大鼠每周测一次体重和甩尾反射潜伏期,并对比二者随时间的变化情况。2、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采用Evans蓝+TTC双染色的方法测定心肌缺血区及梗死区面积;采用TUNEL染色法来测定缺血区心肌细胞凋亡;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缺血区心肌组织caspase-3蛋白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cl-2和Bax的表达。3、I/R期间室性心律失常的比较。室性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由缺血/再灌注期间VT和VF的发生率、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来分析。4、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心脏功能的改变。收集I/R期间所有的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心率(HR)、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 P/dtmax)以及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 P/dtmax)进行分析。结果:1、经过4周高脂高糖饮食喂养,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发生明显升高(P<0.05),血糖值和甘油三酯无明显差别。然而,注射STZ10周后,模型组大鼠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糖水平及血清甘油三酯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从高脂高糖喂养4周开始到14周,模型组的胰岛素敏感指数一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模型组极有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从腹腔注射STZ5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反映感觉神经功能的甩尾潜伏期的显著延长(P<0.05)。2、糖尿大鼠I/R组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大于同周龄的正常大鼠I/R组(P均<0.01)。糖尿大鼠I/R组缺血/再灌注区域心肌组织caspase-3蛋白也显著大于正常大鼠I/R组(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经历缺血/再灌注过程的心肌组织Bax蛋白表达上升,Bcl-2蛋白表达下降。与正常I/R组相比,糖尿病I/R组心肌组织中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Bcl-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导致Bcl-2/Bax下降更加明显(P<0.01)。3、在CAO之前室性心律失常非常罕见,而且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然而,CAO后,与假手术组相比,VEB和VT&VF发生率显著增加(P均<0.05)。糖尿病大鼠I/R过程中三次及三次以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室速的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远大于普通I/R组(P均<0.05)。糖尿病I/R组室颤死亡率显著大于普通I/R组(P<0.01),提示糖尿病I/R组更溶易发生致死性室颤。4、与对应的假手术组相比,经过缺血/再灌注后,C-I/R组和DM-I/R组的LVSP、左室+d P/dtmax)以及左室-d P/dtmax均显著下降(P均<0.05),而且与C-I/R组相比,DM-I/R组这三个指标下降更加显著(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显著升高(P<0.05),而且与C-I/R组相比,DM-I/R组上升更加显著(P<0.01)。结论:1、高脂高糖喂养产生了胰岛素抵抗,腹腔注射低剂量STZ产生胰岛素分泌的逐渐损害,这个过程更好的模拟人类Ⅱ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从胰岛素抵抗到β细胞损伤)以及代谢异常(血脂异常)的特征,非常适合对人类Ⅱ型糖尿病的研究。同时,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糖尿病大鼠发生显著的感觉神经病变。2、糖尿病感觉神经病变大鼠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更敏感。3、与正常大鼠相比,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期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增加,糖尿病导致的显著感觉神经病变可能与糖尿病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期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增加有关,但相关的机制尚待进一步更加深入的研究。4、与正常大鼠相比,糖尿病感觉神经病变大鼠缺血/再灌注期间心功能损害显著加剧。感觉神经病变可能与糖尿病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期间心功能损害加剧有关,但相关的机制尚待进一步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