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基于“一带一路”战略报道的评价资源研究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lymx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带一路”战略受美国主流媒体的持续关注。本研究收集New York Times,The Wall Street Journal, Cable News Network, The Diplomat对“一带一路”战略的90篇报道(2013年9月-2015年12月),构建了103,496词的英语原始语料库,以UAM Corpus Tool为研究工具对报道中的评价资源进行标注,以评价理论为框架,尝试回答(1)美国主流媒体在“一带一路”战略报道中塑造怎样的中国国家形象?(2)该形象是如何实现的?(3)该形象是如何强化的?  研究发现(1)态度资源中存在大量中国国家形象评价词。其中鉴赏资源占比65.7%,表明虽然中国认为该战略能给国际社会带来机遇,但美国塑造了其时间战线过长、合作伙伴不稳定、政治基础不夯实、运行模式不稳固等方面欠缺的形象。判断资源占比25.62%,表明美国认为中国在能力(capacity)、韧性(tenacity)、合适性(propriety)以及真实性(veracity)方面仍存在问题,分别构建了“低能者”、“口号主义者”、“腐败者”以及“扩张者”的形象;情感资源占比8.68%,表明美国公开质疑该战略的可靠性(security),凸显中国不稳定的“学步者”形象;(2)以上形象通过介入资源实现,占比为92.81%的借言资源体现美国频繁通过否定其他声音以表明对华态度,营造自身优势感;(3)通过极差资源中国国家形象得以强化,其中82.22%的语势资源加强美国对华消极态度,这为负面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喧嚣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福克纳心血花得最多,他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作品,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有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
雷蒙德·卡佛被誉为“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短篇小说家”,对美国八十年代后期短篇小说的复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极简主义创作手法一直以来都是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
话语标记语是日常言语交际中一类十分普遍而又特殊的语言现象。它们不属于某一特定的句法形式,而以词语、短语或小句等多种形式存在;它们常常传递的不是命题意义或语义意义,不构
近些年来,二语习得作为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研究中心越来越紧密的和认知心理学结合在一起。随之,认知心理学的相关概念也渐渐被借鉴到语言学的研究中,例如:认知,动机,注意,记忆等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