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少模光纤的滤波器件和温度传感的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wd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模光纤(fewmodefiber,FMF)是指传输的模式介于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之间,可以同时传输基模和少数几个(通常低于10个)高阶模的光纤,不仅具有单模光纤低模式色散和附加损耗的优点,而且兼顾多模光纤低非线性的优势。由于其独特的光学性质,近年来备受关注。研究少模光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从本质上来说,少模光纤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模间干涉原理,它的传输光谱可以通过改变长度、施加轴向应力、改变环境温度等方法来调谐,因此,我们能够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设计出不同的光纤器件。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  (1)对少模光纤的概念及发展概况进行了简要介绍,深入研究实验室现有的多包层结构的少模光纤。在少模光纤的模式理论、工作原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和软件仿真。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少模光纤与入射普通单模光纤(singlemodefiber,SMF)轴心偏移熔接、少模光纤长度、对少模光纤施加轴向应力、环境温度及输入光偏振态等五个方面对少模光纤的光谱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得到了在入射SMF与FMF的第一个熔接点处人为引入适当的轴心偏移可以提高传输谱线对比度、改变少模光纤长度可以改变谱线的自由谱宽、对少模光纤施加轴向应力和改变其所处的环境温度可以导致谱线波长移动、输入光偏振态则对谱线影响不大等结论。这些特性对我们设计少模光纤的器件具有重要意义。  (2)运用前面论述的少模光纤的特点,实验上通过将FMF与SMF横向错位熔接获得高对比度且偏振无关的可调谐边缘滤波器,并将这种滤波器用于解调普通的光纤Bragg光栅位移传感器。实验上获得的传感系统分辨率可达~1.612×10-4mm,对应的最小可检测的波长漂移可算得~0.66pm。  (3)基于少模光纤的耐高温温度传感器的研究。研究了少模光纤温度传感器具体的实现方法,理论分析了该传感器传输光谱对所处环境温度的敏感特性。实验获得的耐高温温度传感器传输光谱谱线偏移量与温度变化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最高工作温度达到500℃,温度灵敏度为~0.1nm/℃,与理论仿真结果基本相符。根据FMF传输光谱和温度的对应关系,可得到实测的温度值,从而实现温度传感方面的应用。  
其他文献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提高目标识别和测量的精度。能否准确识别和恢复存储器中的重要信息,如外太空收集的勘测数据,直接影响人类认识宇宙的步伐。能否通过相位测量
B介子非轻弱衰变的研究不仅为检验标准模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同时也是探寻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的有力手段。近年来,无论在实验上还是理论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在实验方面,许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把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常规教学的基本任务,而初中化学课堂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的重要阵地.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应首先从自身
实施课堂教学科学民主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启迪学生阳光智慧;能使学生学到真知,求得真能,获得真感,使学生最终得以全面发展,同时能提升课堂教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燃料电池,其能源利用率可达80%以上,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其工作温度太高(达700℃以上)、电阻太大、当前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因而还无法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仍处于进一步的研究当中。现阶段,国内外的研究人员主要致力于两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针对SOFC材料的研究,通过开发新型的电解质材料及电极材料的方法使SOFC能够在较低的工作温度下保持高效的输出
如果不能跑通盈利模式,靠烧钱的共享单车,终究会让风口变成“枪口”。2017年6月16日,摩拜宣布又获得超过6亿美元的融资。与此同时,一家名为“悟空单车”的共享单车没有能撑下去,成为行业首家彻底退出的企业。  悟空单车创始人雷厚义是怎么被卷进共享单车这个风口的?有哪些心路历程?又有哪些血淋淋的教训?  我喜欢赌,而且只赌大的  一年前,我有了做共享单车的想法。  彼时,我是受到了两点启发:一是之前的
随着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社会急迫地需要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需要学校必须与时代接轨、与社会同行,而不仅仅是提供给学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
μ子反常磁矩是粒子物理中能进行极为精确测量的物理量之一。目前实验数据和SM理论预言之间还存在大约3σ的偏差,而近两年,根据Jegerlehner等人的分析,这种偏差甚至可以达到4.7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部门愈发关注教学模式的创新,而小学作为学习教育的第一阶段,小学信息技术至关重要.加强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创新也已成为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能否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精神的人才,这是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