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时期是学生个体无论是身体形态还是身体机能都是发生改变和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同时运动能力的快速发展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也出现在这一阶段。这个时期学生的锻炼行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这个阶段里对学生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行为干预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锻炼意识与锻炼习惯。然而很多研究表明,在六年级至九年级这个阶段,伴随着体育锻炼行为建立同时出现的是体育退出现象,即学生对体育锻炼缺少了兴趣,没有了参与的动力更没有参与行为。在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报告中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各项机能指标以及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连续多年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体育锻炼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具有升学压力的学生群体。从根本上了解体育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以及其影响因素,揭示出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一些共同特点及规律性内容,以此来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锻炼行为,是非常现实的需要。本文通过对2011年及2014年学生中考体育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该地区学生的体质状况呈现出了下降趋势,以此为切入点对影响该地区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探索,进而也为更好的促进家庭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以及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提供帮助与启示。对国内已有文献分析发现,涉及的人群分布中针对初中生锻炼行为尤其是初升高学生群体的研究比较薄弱。出于初中生是锻炼行为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锻炼退出现象较为严重、锻炼不足、研究的意义及现实需要和现有研究的现实情况这四个方面综合考虑,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这些研究方法,编制调查问卷,运用问卷就学生锻炼的实际水平以及锻炼动机等学生因素、学校硬件设施条件、体育课教学程等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学生锻炼的现状以及影响锻炼的因素进行探究分析。在样本的选取上,运用分层抽样、整群施测的方法对曲阜市20所中学学生进行测试并对随机选取10所中学进行调查,其中城区中学3所,乡镇中学7所。本文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实际回收了190份,有效的学生问卷182份。运用数理统计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调查问卷有很好的同质信度、重测信度以及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对论文的完成提供了数据支持。调查表明中高考指挥棒下的教育制度对学生课余参与体育锻炼造成了很大不利影响;学校方面,片面追求学生文化课成绩、体育课功能得不到完全发挥、场地设施不完善、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专业情况、以及年龄结构等也对学生体育参与造成了一定影响;在家庭方面,家长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家庭经济收入、家庭居住地以及家庭周边环境对学生体育参与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学生自身来看,文化课学习的压力导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意识薄弱,参与锻炼的动机不强,还有受电子产品影响较大。学习压力、缺少场地设施是诸多制约因素中较为显著的障碍。综合分析发现,造成学生体育锻炼缺失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一起作用的结果。注重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以及家庭体育观念的提升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