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引起6,7Li反应的次级中子双微分截面测量与评价

来源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叙述了6,7Li在入射中子能量为10.27 MeV时,出射次级中子双微分截面实验测量和采用新的轻核核反应理论模型完成了对实验测量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并试着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 次级中子双微分截面在核工程设计中,尤其在核装置和中子辐射屏蔽设计中是所需的重要核数据之一,而现有的实验测量和评价的双微分截面数据不多。实验测量方面,在14 MeV附近和8 MeV以下能区,由于有很好的单能中子源,实验测量数据比较丰富。在8~13 MeV能区之间,由于没有非常合适的单能中子源,实验测量数据很少。在核数据评价中,由于缺少双微分截面实验测量数据,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核素能够给出较好的双微分截面的评价数据。另外,利用不同轻核核反应理论模型得到的结果相互之间并不一致,因此,需要更多的不同能区的双微分截面实验测量数据来检验和改进理论模型与评价数据。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核反应理论主要适用于中重核和重核,在模型程序中有关核反应过程只是有序的粒子发射过程,不能用于对中子入射轻核核反应过程的描述。因此,建立和发展用于描述轻核核反应过程的新的理论模型是非常有意义的。在8~13 MeV能区,选择一些重点核精确测量次级中子双微分截面并进行理论分析,对于填补数据的空白,检验和改进理论模型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6,7Li的快中子反应截面在D-T核聚变反应堆第一壁、包层结构和屏蔽材料的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Li(n,t)和7Li(n,n′t)两个反应道的造氚过程可以使核聚变堆的氚消耗得到补偿。6,7Li的其它反应,如(n,n)、(n,n′)、(n,2n)等反应道都是核聚变堆中核加热的主要来源,是聚变堆中主要增殖剂和冷却剂。由于它们支配着聚变堆再生层上的中子谱,因而它们的中子出射反应对聚变堆的安全运行具有极其重要影响。另外,6,7Li具有非常典型的集团结构,其核反应过程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 在本论文中对10.27 MeV中子入射6,7Li出射次级中子双微分截面实验测量数据处理过程以及结果等进行详细的描述;另一方面,对新的理论模型、核反应机制的特点以及理论分析等进行描述。 为了解决在此能区D(d,n)中子源中破裂中子对次级中子谱的影响,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HI-13串列加速器上利用常规和非常规快中子飞行时间谱仪,测量完成了8和10.27 MeV中子引起的6,7Li次级中子双微分截面测量。在实验测量数据处理中,采用Monte-Carlo方法来直接模拟飞行时间谱,并与测量谱进行直接比较,对
其他文献
本论文基于宏观-微观模型,结合Skyrme能量密度泛函,提出一个改进的原子核质量公式,并应用该质量公式研究原子核的基态性质。我们对原子核质量公式的改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某核反应堆冷却循环系统中,主泵轴承作为系统中关键的旋转部件,其承载性能直接关系着冷却循环系统的稳定运行。为对主泵轴承进行全工况轴向加载模拟试验,设计大负载高速双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对宫颈癌患者术后康复的积极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40例患者给予传统开腹治疗,设为对照组;
正置式屋面的防水层在保温层上方,其防水层严重受到保温层材料的影响,保温层的防水可靠性差,吸水率较低,而且在受温度影响时,保温隔热系统破坏时,将引起整个屋面防水系统破坏
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相继在一系列的高能重离子对撞实验中,可能发现了一种由夸克和胶子组成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围产期妇女抑郁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性,为制定孕妇产前保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2年6月的临床样本共884例。采用基本信息问卷采集孕妇
当前正处于大部分国有路桥施工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本文以国有施工企业长庆建工承揽的保腾公路项目九标段项目为工程研究背景,在介绍和分析长庆建工现行施工管理模
土壤微生物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天然湿地的微生物资源及群落结构缺少研究。应用PCR-DGGE技术研究辽东湾大凌河口湿地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
惯性约束聚变(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简称ICF)实验中主激光(1ω,λ=1053nm)与模拟光(3ω,λ=351nm)的同轴偏差是影响物理实验打靶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神光-III原型装
核能的可持续发展面临铀资源利用最大化与乏燃料累积量最小化两大关键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闭式燃料循环的发展。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FDS团队于近期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