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观察实验性大鼠肝硬化形成过程中,肝组织瘦素,TGF-β1, Smad3, Smad7水平的动态变化,研究其在肝硬化发生过程中可能作用及机制. (2)观察川芎嗪对肝组织中瘦素、TGF—β1、Smad3和Smad7表达的变化,研究川芎嗪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以SD大鼠为实验对象,于实验开始时处死6只大鼠作为wk0正常对照组,剩余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川芎嗪预防组,川芎嗪治疗组,葡萄糖预防组,葡萄糖治疗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采用60%四氯化碳皮下注射(0.3ml/100g体重,每周二次),复制四氯化碳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川芎嗪预防组和川芎嗪治疗组分别自造模之日起和造模开始后第31天给予川芎嗪(10mg/100g体重灌胃,1日1次);葡萄糖预防组和治疗组于造模第1天和第31天给予5%葡萄糖(1ml/100g体重,1日1次),灌胃进行干预。模型组于wk3,6,9,12各处死一批大鼠,剩余组于wk12处死大鼠。用RT-PCR检测动物肝组织中Leptin,Ob-Rb,TGF-β1, TGF-βRⅡ的mRNA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Smad3, Smad7蛋白水平,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动物肝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和定位。MPIAS-500多媒体真彩色图象分析系统作肝内胶原定量分析。 结果: (1)模型组,葡萄糖预防组及葡萄糖治疗组肝组织可见肝硬化形成;川芎嗪预防组和治疗组肝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但明显好于模型组、葡萄糖预防组及葡萄糖治疗组。 (2)正常肝组织中有少量胶原,Smad3和Leptin、Ob-Rb、TGF-β1、TGF-βRⅡ的 mRNA表达,随着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形成,模型组上述指标表达量逐渐递增(p<0.05,#p<0.01);Smad7表达量呈逐渐减少。正常肝组织TGF-β1可见少量表达,主要在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中,随着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形成, TGF-β1表达增强(P<0.01);肝内胶原面积亦表达增多。 (3)wk12时,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肝内胶原面积、肝组织中Leptin、Ob-Rb、TGF—β1、TGF—βRII的mRNA表达及Smad3蛋白增高,Smad7蛋白降低(p<0.01)川芎嗪预防组和川芎嗪治疗组上述指标高于正常组大鼠,但均低于模型组大鼠(p<0.05,#p<0.01);川芎嗪预防组和川芎嗪治疗组Smad7蛋白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 结论: 随着肝硬化的形成,肝脏中胶原面积、Leptin、Ob-Rb、TGF-β1、TGF-βRⅡ和Smad3表达增加, Smad7表达下降。川芎嗪能有效减轻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其机制可能与直接或间接下调肝内Leptin、Ob-Rb、TGF—β1、TGF—βRII及Smad3表达,上调Smad7,平衡TGF—β1/SMAD信号通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