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农村金融市场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正在不断深入推进,对农村金融市场也不断产生着全方位的影响。在我国农村,农村正规金融部门和非正规金融部门构成了我国农村信贷市场。根据Stiglitz和Weiss(1981)提出的经典信贷配给模型,利率的提高会通过风险溢价补偿效应和借款人结构类型效应的迭加使得农村正规金融部门的借款人数量和类型发生着变化。因此,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逐步被放开,我国农村正规金融部门将深受影响。而农村非正规金融部门作为农村正规金融部门的很重要的一个补给,也势必将受到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的影响。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及其经济绩效的影响。首先,本文通过梳理农村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农村利率市场化的经济效应等文献研究成果,在归纳总结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研究;其次,根据Stiglitz和Weiss(1981)的经典信贷配给模型为基础,结合许月丽等(2017)对该模型的拓展,总结本文的理论基础;再次,本文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及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整理,并确定相应的指标变量,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关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了如下的结论:(1)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对农村非正规金融有着负面的影响;(2)经济绩效方面,利率市场化弱化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户消费流动性约束作用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而对于弱化非正规金融对农户投资流动性约束具有比较明确的作用;(3)利率市场化通过风险补偿效应和内生技术效应使得农村正规金融能够获得更多的借款者,从而明显使得农村非正规金融在农村总融资额中的比重减少,即存在比较明显的规模效应;同时,随着农村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农村非正规金融中贷款农户的类型有所恶化,但是这个恶化效应的程度并不是很明显;(4)农村经济二元转型是影响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一个重要因素,且相对于农村利率市场化,农村经济二元转型对农村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影响更大。不仅如此,农村经济的二元转型还影响了农村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边际影响。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两点经济政策建议:(1)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要注意政府部门的调控和干预,控制利率浮动空间,促进农村金融有序、有效的发展;(2)要加快步伐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农村征信体系、优化农村信息管理系统等,加强农村金融部门的沟通,共享借款人信息,尽可能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