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煤前后沉积环境控制着煤层形成前后岩性及其孔渗特征的空间展布,也控制着煤层厚度及煤层气沉积保存条件。形成于陆表海和陆相环境的含煤岩系,其岩相、岩性横向变化快,传统的基于地质和钻测井数据的沉积相分析方法不能解决高频层序的岩层组沉积相及有利相带内的岩性特征预测等问题,因此开展聚煤期沉积相的精细表征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现代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理论基础,将地震沉积学解释技术引入含煤岩系沉积环境研究中,对沁水盆地中峪地区山西组2号煤层聚煤前后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利用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分频处理和地震属性解释等技术,基于最小等时单元地层切片的地震属性优选与重构预测了聚煤前后层序地层的砂地比,利用交汇分析方法,建立了沉积微相与砂地比的对应关系,识别了研究区山西组聚煤前后层序地层中的分流河道、天然堤、间湾、泛滥盆地等沉积微相。研究表明,山西组2号煤层聚煤前为下三角洲沉积环境,山西组下段内,水下分流河道、天然堤的砂地比主要范围分别为0.5-1,0.3-0.5,小于0.3的为分流间湾;聚煤后为上三角洲沉积环境,山西组上段内,分流河道、天然堤的砂地比主要范围分别为0.6-1,0.4-0.6,小于0.4的为泛滥盆地和泥炭沼泽微相。山西组上段各微相的砂地比值相对山西组下段的值高。研究区2号煤层聚煤前后沉积相呈现出由下三角洲向上三角洲过渡的演化规律。对聚煤前后沉积相带与煤厚及煤层含气性关系的分析表明:研究区山西组2号煤层聚煤前沉积相带分布对2煤层厚度的空间展布特征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而聚煤后沉积相带的影响不明显。聚煤前后沉积相对煤层含气性均有一定控制作用,其中聚煤前控制作用更为明显,总体而言,河道、天然堤砂体沉积发育的地区含气量相对较低,而分流间湾、泛滥盆地、沼泽微相等泥质沉积发育的地区含气量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