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震沉积学方法研究沁水盆地中峪矿山西组聚煤期沉积环境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k88ls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煤前后沉积环境控制着煤层形成前后岩性及其孔渗特征的空间展布,也控制着煤层厚度及煤层气沉积保存条件。形成于陆表海和陆相环境的含煤岩系,其岩相、岩性横向变化快,传统的基于地质和钻测井数据的沉积相分析方法不能解决高频层序的岩层组沉积相及有利相带内的岩性特征预测等问题,因此开展聚煤期沉积相的精细表征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现代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理论基础,将地震沉积学解释技术引入含煤岩系沉积环境研究中,对沁水盆地中峪地区山西组2号煤层聚煤前后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利用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分频处理和地震属性解释等技术,基于最小等时单元地层切片的地震属性优选与重构预测了聚煤前后层序地层的砂地比,利用交汇分析方法,建立了沉积微相与砂地比的对应关系,识别了研究区山西组聚煤前后层序地层中的分流河道、天然堤、间湾、泛滥盆地等沉积微相。研究表明,山西组2号煤层聚煤前为下三角洲沉积环境,山西组下段内,水下分流河道、天然堤的砂地比主要范围分别为0.5-1,0.3-0.5,小于0.3的为分流间湾;聚煤后为上三角洲沉积环境,山西组上段内,分流河道、天然堤的砂地比主要范围分别为0.6-1,0.4-0.6,小于0.4的为泛滥盆地和泥炭沼泽微相。山西组上段各微相的砂地比值相对山西组下段的值高。研究区2号煤层聚煤前后沉积相呈现出由下三角洲向上三角洲过渡的演化规律。对聚煤前后沉积相带与煤厚及煤层含气性关系的分析表明:研究区山西组2号煤层聚煤前沉积相带分布对2煤层厚度的空间展布特征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而聚煤后沉积相带的影响不明显。聚煤前后沉积相对煤层含气性均有一定控制作用,其中聚煤前控制作用更为明显,总体而言,河道、天然堤砂体沉积发育的地区含气量相对较低,而分流间湾、泛滥盆地、沼泽微相等泥质沉积发育的地区含气量相对较高。
其他文献
对平湖市区城市防洪工程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的目的和系统功能需求及系统结构等作了介绍。该系统整合了计算机监控系统、图像监控系统、安防系统、交通指挥系统,与城防中心会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在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学生素质及英语实际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高职英语教学要针对教学对象采用新的
"成员"是常人方法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常人方法论运用这一概念替代了传统社会学理论中的"行动者"概念,并以此为基础铺陈了常人方法论从成员到社会秩序的整套理论逻辑,从而为社
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定位是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前提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