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乒乓球在我国一直被视为“国球”,普及度越来越高,各种乒乓球赛事的不断举办,同时乒乓球规则的不断变化以及参加比赛人群水平的参差不齐,对比赛规则的了解也各不相同,亟需一批能够适应规则、规程不断变化的专业乒乓球裁判员,投身于裁判事业,解决目前现状。通过观察整场比赛的进行的过程就可以反映出裁判员工作能力的高低,培养出具有高水平裁判能力的裁判是体育院校的责任、义务,学生裁判能力的高低对乒乓球运动进一步推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学术期刊网、书籍等搜集关于乒乓球裁判的文章,查阅后发现关于体育院校学生裁判的研究很少。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六所体育院校中的乒乓球一级裁判的裁判工作能力现状进行调查,运用数理统计法对调查问卷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并结合文献综述法进行分析归纳,发现不足,思考和探索出培养的新对策。研究表明:1、因生理及心理的差异,体育院校学生裁判员性别结构不平衡,男性多于女性。学生裁判队伍的年龄结构合理,反映出整个裁判员队伍的充满潜力,有80.2%的学生年龄集中在21-27岁。学生裁判英语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口语交流做得更不好,通过四级及以上比例仅为24.6%。2、学生裁判的训练年限都在2年以上,有利于对规则的理解,对乒乓球裁判理论知识掌握和裁判手势表达做的比较好,对新旧裁判规则的变化也能做到及时了解,而专业术语的表达能力方面表现欠缺。3、理论培训学习机会较少,培养方法单一,定期培训次数少,培训效果不好,没有长期有效的培养策略,从而导致学生裁判能力参差不齐,学校对学生培养重点放在教学能力和技术能力两方面上,学习裁判知识主要集中一周时间内培训,裁判方面的培养不够重视,加上社会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外出临场执裁实践机会少。4、体育院校的学生裁判在临场执裁时体力状态总体表现不错,但长时间下执裁对自己情绪控制相对不足,易受到来自客观因素影响,由于目前学生裁判执裁的次数少,比赛级别低,好管理,遇到突发情况少,在控制比赛连续性上和裁判对临场突发问题处理能力上做的不错。5、学生裁判虽然都接受过抽签、编排的培训,但其难度大,社会因素的影响,实践机会少,很少真正参与编排工作中,学生裁判对于用计算机进行抽签、编排方面的能力存在着很大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