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传导就是从货币政策的执行到经济结果产生的整个过程,它既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货币理论与政策的核心内容。而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方面研究就是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经济变量,进而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研究先后经历了传统货币渠道、信贷渠道再到风险承担渠道的过程。其中,传统货币渠道只关注银行负债(存款及货币)而忽视了银行资产(贷款)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而信贷渠道观点持有者则认为,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银行贷款改变局部投资水平,进而影响产出。传统的货币渠道是建立在完全信息的金融市场假设条件下,个人和企业的各种资金来源可以方便相互替代,而实际上金融市场存在摩擦,信息不对称使得金融资产不具有完全替代性(如债券不能完全替代银行贷款),因此,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可以通过改变市场对特定借款人(如中小企业)的授信能力及授信条件得以强化。金融危机发生后,学者们又进一步提出了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强调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银行的风险认知和风险容忍,进而影响银行投资的风险头寸,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产生影响。货币政策各传导渠道的存在性与有效性在国内外文献中均得到了充分验证,货币政策的货币渠道、信贷渠道和风险承担渠道同时存在,但一方面,不同国家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体制不同,其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异;另一方面,银行显性特征,如资本充足情况、流动性和规模或是商业模式等差异也使得同一国家中不同商业银行在面临相同货币政策冲击时的信贷行为和风险承担行为不同。本文研究则认为,银行贷款和风险是银行行为的最终结果,这一最终结果是商业银行基于货币政策调整进行反应并调整行为而最终形成的。而公司治理方面研究认为,公司治理作为一国产权制度、市场结构、政治文化背景、法律法规体系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传统委托代理理论中就己证明治理结构能直接影响公司行为,因此,商业银行在不同货币政策条件下行为差异应是货币政策与银行治理的共同作用结果,货币政策是一种外部冲击,而银行治理结构是银行行为的内在决定因素。在银行当中,董事会有责任审核和批准银行的贷款政策和投资决策,因此,银行董事会以及其他治理机制都可以通过影响银行董事会决策来影响银行贷款和投资,最终影响银行绩效与风险。本文基于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贷款渠道和风险承担渠道理论以及银行公司治理研究,考察了治理机制这一隐性特征在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贷款渠道和风险承担渠道中所发挥的异质性作用。从多个治理机制和综合治理指数两个方面构建银行治理的代理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化衡量的货币政策变动显著影响了银行贷款规模和风险承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升多带来的紧缩效应能够降低银行贷款规模并有效降低银行信贷风险,而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和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的紧缩能够有效降低银行同业业务风险。在考察不同银行治理机制在货币政策银行贷款渠道中的作用方面,第一大股东持股、是否上市等治理机制显著影响了银行贷款行为,而董事会结构对银行贷款影响并不显著。衡量监督作用的治理指数越大,贷款规模更低,并且监督指数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交乘项显著为负,表明监督作用越强的银行的贷款更为谨慎且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反应更为敏感,其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降时,更多的减少了银行的贷款规模。在考察不同银行治理机制在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中的异质性作用时发现,各治理机制对银行信贷风险影响并不显著。衡量银行总体治理水平的治理指数与银行信贷风险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治理水平较好的银行,其信贷风险水平更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总指数交叉项的系数也显著为负,表明治理水平好的银行的信贷风险对货币政策反应更加敏感。对银行同业业务风险的研究中发现,除董事会规模外,其他治理变量对同业业务风险影响并不显著,并且银行治理水平越高的银行的同业业务风险更大且对货币政策反应更不敏感。论文在最后一章中还联系中国实际,提出了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以及加强银行治理与监管协调,防范银行业风险的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