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已成为阻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出口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企业带来了广泛、持续与频繁的影响。因此,对TBT的实施及其效应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国际贸易学界需长期研究与探索的重大问题。多年来,对TBT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其贸易效应,而对TBT可能激发出口企业技术进步的技术效应研究相对较少且欠系统深入。但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与TBT的普遍应用,深入研究并正确认识TBT的技术效应,积极利用TBT的技术效应,已成为国际贸易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成为有效应对国外TBT,实现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全面剖析TBT技术效应的存在性、生成机制、表现形式和实现条件。在理论分析部分,论文分别假设了封闭经济、开放经济和TBT约束下的开放经济三种环境,通过出口企业角点决策推导出外生技术要求下的强制技术创新的阈限。在TBT约束下的开放经济中,通过TBT外生技术要求与技术创新双重阈限的比较得到了受企业初始技术水平、劳动产出弹性、进口中间品比例等因素决定的企业技术创新和出口选择的分岔均衡。从理论层面揭示了TBT技术效应存在性,以角点决策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和出口选择的分岔均衡为特征的内在运行机制,以强制性技术创新作为TBT技术效应表现形式和以初始技术水平、劳动产出弹性、进口中间品比例为约束因素的技术效应实现条件。为更充分地探究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与数值规律,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上述理论分析结论进行模拟分析。动态直观地展示TBT技术效应与初始技术水平、劳动产出弹性、进口中间品比例等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趋势,形象地再现出口企业技术创新和出口选择的分岔均衡状态。数值模拟方法通过环境与参数取值区间的设定有效模拟了理想状态下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弥补了实证研究中因经验数据的获得性不足和不可重复性而带来的研究欠缺。最后的实证研究,以中国遭遇的欧盟RoHS指令和日本PLS法案为例,分别检验机电出口企业和农产品出口企业在遭遇上述两类TBT时是否表现出了显著的技术创新效应。首先确定变量选取与模型选择。以出口企业TFP作为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代理变量采用半参数方法对此进行有效测度,以TBT的制订和正式实施时点作为描述TBT特征的两类虚拟变量,并分别界定了企业初始技术水平、进口中间品比例和企业性质等控制变量。其次,运用面板随机效应模型对在RoHS指令和PLS制度约束下的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效应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出口企业在RoHS指令和PLS制度约束下存在显著的TBT技术效应。全文的研究主要得出了如下一些结论。(1)鉴于贸易与技术的内在联系,TBT的技术效应是客观存在的。(2)TBT的技术效应是在TBT技术要求约束下,通过出口企业的强制性技术创新实现的。(3)出口企业的强制性技术创新可以通过自主创新、出口学习和进口中间品学习实现。(4)鉴于企业的异质性特别是其初始技术水平与劳动产出弹性差异,出口企业的强制性技术创新存在分岔现象,均衡状态的出口企业技术分布呈现断崖特征,技术水平出现两极分化。(5)中国出口企业在RoHS指令和PLS制度约束下表现出了显著的TBT技术效应。(6)实证结果表明,初始技术水平对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进口中间品对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因不同的TBT技术约束而异。本文将TBT技术效应研究融入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主流范式,即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之中。在诠释TBT技术效应客观存在的现实基础上,通过内生技术创新阈限和外生TBT技术要求的设置,展示了异质性初始技术水平的出口企业在遭遇外生性技术壁垒时体现出的差异性技术创新选择和出口选择。重点梳理了TBT技术效应与诸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逻辑,揭示了出口企业遭遇外国TBT时所实施的强制性技术创新的实现路径。本文的研究为出口企业积极应对外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快出口企业转型升级寻找了一条新的实现途径,同时进一步拓展了Melitz(2003)的异质性企业理论,并为TBT的理论研究引向规范化和主流化方向做了探索性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