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急性缺血中风行动脉机械取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机械取栓治疗的人群特点(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情况)、时间窗特点、合并的其他治疗方式、不同责任血管机械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归纳与分析,同时,总结行机械取栓治疗的缺血中风患者的中医中风类型(中经络、中脏腑)及中医阴阳症型的分布情况,初步探讨影响机械取栓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今后机械取栓的临床应用及相应科研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行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治疗的连续病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出患者人群特点(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情况),手术时间窗、合并治疗方式、不同责任血管分布、中风类型(中经络或中脏腑)及阴阳证型分布等基本情况。参照同类研究,以手术并发症情况(主要是症状性颅内出血情况)和术后90天的死亡情况为主要指标,评价机械取栓的安全性,以术后TIMI血流分级是否达到2级评估血管开通情况、以术前NIHSS评分与术后14±3天的NIHSS评分变化情况评估短期疗效,以术后90天的mRS评分是否高于2分为指标,评估机械取栓的远期疗效,总结机械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并应用相应统计方学法,探讨分析影响取栓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人群特点与预后(1)性别与预后共计纳入病人68例,其中男性46例,占67.6%,女性22例,占32.4%。不同性别患者间的预后无显著差异。(2)年龄预后平均年龄为67.85±9.645岁,中位数为69.00,范围:40-87岁。不同年龄组间患者的预后无显著差异(P>0.05)。(3)基础疾病与预后结果显示,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占35.3%,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占19.1,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占36.3%,有房颤病史的患者占22.1%,既往有脑梗死病史的患者占33.8%,有吸烟病史的患者占33.8%,有嗜酒病史的患者占14.7%。其结果与缺血中风流行病学资料相比,机械取栓患者中有房颤病史的患者的比例较高,房颤患者有较低的血管开通率,P=0.038,p<0.05,有统计学意义。2.时间窗与预后平均时间窗为6.74±6.63小时,约75%的患者(51/68)在6小时内进行了取栓,95%(65/68)的取栓患者的时间窗在24小时以内。时间窗超过24小时的有3例。6小时以内和6小时以外的患者的预后无显著差异(P>0.05)。6-24小时内行取栓治疗的患者也表现出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合并其他治疗方式及预后对7名患者合并动脉溶栓治疗,1例发生了脑出血并发症,3例死亡,仅1例患者获得了远期良好预后。对术后残余狭窄率>50%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的共计有21位。这21例患者中,有3例发生了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死亡,7例获得了远期良好预后。其预后与无需放置支架的患者相比,两者的预后无显著差异(P>0.05)4.不同责任血管分布及预后情况不同责任血管患者血管开通情况,50例责任血管位于前循环的患者中,5例未开通,均位于颈内动脉。其中4例颈总动脉与27例大脑中动脉均获再通,颈内动脉14例中,9例再通,开通率73.7%(9/14)。18例责任血管位于后循环的患者中,2例未通,均位于基底动脉,基底动脉动脉16例中,14例再通,开通率为87.5%(14/16)。不同责任血管患者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情况,前循环7例,后循环3例。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各2例,大脑中动脉3例,基底动脉3例。不同责任血管患者死亡情况,前循环患者中7例死亡,后循环4例死亡。其中颈总动脉1例,颈内动脉5例,大脑中动脉1例,基底动脉4例。大脑中动脉取栓患者的死亡率(4.2%)明显低于基底动脉取栓(25.0%)和颈内动脉取栓(26.3%)的患者的死亡率。不同责任血管患者远期良好预后情况,前循环21例患者获得远期良好预后,良好预后率为42%,其中位于颈内动脉6例,大脑中动脉15例;后循环10例,后循环良好预后率为55.5%,其中位于基底动脉8例,椎动脉大脑后动脉各1例。在各责任血管中,大脑中动脉取栓患者和基底动脉取栓患者有较高的临床良好预后率(分别为55.5%和50.0%),高于颈内动脉取栓患者(26.3%)。对前后循环不同患者的血管开通情况、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情况、死亡情况、远期良好预后情况的进行卡方检验,结果P均大于0.05,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不同中医中风类型及阴阳证型的患者分布情况与预后(1)中医中风类型与预后的关系36例中经络患者中,2例患者未开通,4例患者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患者死亡,22例患者获得远期良好预后。32例中脏腑患者中,5例患者未开通,6例患者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9例患者死亡,9例患者获得远期良好预后。中经络患者的各项预后相关指标均较中脏腑患者为佳,提示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患者中,中经络患者预后较好。对不同中风类型的患者的血管开通情况、症状性颅内出血情况、死亡情况、远期良好预后情况分别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不同中风类型的患者的死亡情况(X2=6.364,P=-0.013,P<0.05)和远期良好预后情况(X2=7.431,P=-0.006,P<0.05)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阴阳证型与预后的关系38例阴类证患者中,4例患者未开通,5例患者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患者死亡,20例患者获得远期良好预后。30例阳类证患者中,3例患者未开通,5例患者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9例患者死亡,1l例患者获得远期良好预后。对不同阴阳证型的患者的血管开通情况、症状性颅内出血情况、死亡情况、远期良好预后情况分别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不同中风类型的患者的死亡情况(X2=7.565,P=-0.007,P<0.05)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1)并发症出现无症状性颅内出血6例,症状性颅内出血10例,占14.7%,低于文献报道的药物动脉溶栓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另外,发生再闭塞3例,血栓移位1例,栓子脱落2例,接受了动脉溶栓治疗。此外,1例基底动脉取栓的患者发生了血管痉挛。(2)死亡率总计11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6.2%,低于文献报道的药物动脉溶栓治疗的死亡率。7.有效性(1)血管开通情况ua61例获再通(TIMI2-3级),总开通率为89.7%,7例未再通(TIMI0-1级),占10.3%。高于文献报道的药物溶栓治疗的开通率。(2)短期疗效对患者术前NIHSS评分和术后NIHSS评分行配对t检验,t=5.615,P<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取栓治疗后患者的手术前后NIHSS评分相比有显著性,取栓治疗短期疗效肯定。(3)远期疗效68例中有31例获得远期良好预后(术后90天mRS评分≤2分),占45.6%。较文献报道的动脉溶栓的的良好预后率为高,远期疗效肯定。8.预后相关因素分析对取栓患者的人群特点(不同年龄分组、不同时间窗分组、性别、基础疾病情况)、责任血管前后循环分布、是否合并支架成形术、中医中风类型、阴阳证型与取栓治疗的血管是否开通、是否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是否死亡、是否获得远期良好预后的相关性进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房颤是血管开通率的负性相关因素。(2)时间窗12到24小时内取栓、糖尿病病史是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的负性相关因素,经分析考虑为假阳性结果。(3)阳类证是死亡率的正性相关因素。(4)中经络是远期良好预后的正性相关因素。结论1.动脉机械取栓治疗的适应年龄并不绝对,取栓预后并不随年龄的上升而变差。2.基础疾病分布与预后的关系分析显示,有房颤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导致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发生,且这些患者具有较低的血管开通率,而其他基础疾病并未显示出会对机械取栓预后产生负面影响。3.对患者的时间窗分布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分析显示,超过6小时之后可进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患者明显减少,但这部分患者的取栓治疗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根据样本中95%患者的时间窗范围,推荐机械取栓时间窗为24小时以内。4.是否合并了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两组患者间的预后无显著性差异,对合并支架成形术对预后的评价有待进一步研究。5.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前循环明显高于后循环,但前后循环的整体预后未显示出显著差异。机械取栓的疗效具有血管依赖性,大脑中动脉取栓治疗具有最佳的血管开通率、临床良好预后率和最低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死亡率,基底动脉次之,颈内动脉最差。6.机械取栓术具有发生颅内出血、脑血管痉挛、栓子脱落、血栓移位、再闭塞等并发症的风险。7.相较于动(静)脉药物溶栓治疗,机械取栓治疗缺血中风,其血管开通率高,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死亡率较低,短期疗效与远期疗效均肯定,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8.患者的中医中风类型及阴阳证型与取栓治疗的预后具有相关性,机械取栓治疗患者中,中脏腑和阳类证患者具有更高的死亡率,中经络患者的远期良好预后率优于中脏腑患者。其中,中风类型对死亡率的影响是通过多种因素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