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文学进行道德教育是一种沿古至今的教育方式。我国文以载道观由来已久,面对当前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观念,通过提升文学在道德教育中的功能,增强当前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立足思想政治教育视域探寻文以载道观的历史流变,以标志性的历史时期为节点,大致可分为传统文以载道观的先声、形成、发展、反叛、回归五个时期,每一时期新旧理论相互激荡,使文以载道观的继承发展不断取其精华、推陈出新,获得旺盛生命力。对传统文以载道观进行德育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在德育目标方面,主要是构建理想社会,维持伦理秩序,培养治国理政之才;在德育内容上,以封建礼教纲常为核心,辅以天人教育、经学教育及修身教育等;在德育方式上,在加强意识形态控制之时,配以科举取士教育制度、布告宣讲的大众教育方式以及知行结合方式。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为指导,对传统文以载道观的德育价值进行批判,认为其在促进价值趋同、增进道德情感认同、增强道德实效性方面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消极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纯文学的发展、损害了道德本位价值,削弱了民众的积极性。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探寻传统文以载道观对当代德育的启示。启示我们用文学进行道德教育时,创作要坚持与时俱进、作品要立足人民群众,贴近和反映生活实际。道德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促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要以个人、家庭、社会道德规范为基本德育内容,辅以新的德育新式,寓教于文、自我教育、隐性育化,充分发挥德育主体的主体性、自觉性。通过这样做,以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与国家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