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分析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后调节与聚散功能的变化,评估手术对视觉质量的影响,为提高术后视觉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愿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近视眼患者45例90眼,其中男13例26眼,女32例64眼,年龄18~30岁,平均(23.13±2.42)岁。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0,J=1。按等效球镜度分:中低度近视组,28例(≤-6.00D);高度近视组,17例(≥-6.25D)。按单眼调节近点及调节灵活度分:主导眼组;非主导眼组。全部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月及3月进行近距离工作疲劳症状评分,检测屈光度,术前戴镜及术后裸眼的远近水平隐斜、远近水平融像聚散能力、正负相对调节、调节近点、单眼调节灵活度、集合近点及梯度性AC/A值。结果1、中低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等效球镜度术前与术后1月、3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低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远近水平隐斜值术前与术后1月、3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视近时较中低度近视组表现为明显的外隐斜(P<0.05)。3、中低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梯度性AC/A比率术前与术后1月、3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低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正相对调节值术后1月、3月较术前增加(P<0.05),负相对调节值无明显变化(P>0.05)。5、中低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正相对辐辏量术后1月、3月较术前下降(P<0.05),负相对辐辏量较术前增加(P<0.05)。6、中低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调节近点与集合近点术后1月、3月较术前远离眼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在正常值范围内。7、主导眼组与非主导眼组的调节近点与调节灵活度在各个时间点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8、近距离工作疲劳症状评分术后1月较术前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可改善调节及聚散功能,减轻近距离工作疲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