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对前循环系统血管病变所致脑梗死患者动脉狭窄的程度、分布特征、侧支循环建立情况进行评估,以及侧支循环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前循环系统狭窄或闭塞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形成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并且有颈内动脉或者大脑中动脉病变的,准备进一步治疗(行动脉搭桥、颈内动脉支架或者颈内动脉剥脱)的1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组患者均完善一般资料的采集,完善头颅MRA及颈动脉彩超、DSA等影像学检查,完善血糖、血脂等生化检查,进行NIHSS评分,以有侧支循环52例患者为实验组,无侧支循环6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的血管狭窄部位,狭窄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脑梗死危险因素对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行数据录入及结果输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入选的112例患者中男性66例,女性46例,有侧支循环组男性32例,女性20例,无侧支循环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最小37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56.90±11.39,男女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别。②112例病例中,共检出病变血管130处,其中颅内血管病变86处,颅外血管病变44处,狭窄88处,闭塞42处,颈总动脉分布有15处,颈内动脉病变有48处,大脑中动脉有67处。52例建立侧支循环病例中,以前交通开放最多,有20例,后交通开放12例,前后交通均开放8例,眼动脉开放4例,软脑膜开放8例。③两组之间的狭窄程度及部位均有差别,P<0.05,随着狭窄程度的增加,侧支循环增加。④两组之间的NIHSS评分比较,有侧支循环组NIHSS评分较无侧支循环组明显降低,有差异性,P<0.05,侧支循环改善脑梗死临床症状。⑤对有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促进侧支循环形成,高血糖、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等均不利于侧支循环的形成。结论:1、前循环梗死动脉病变好发于颅内段,且多见于大脑中动脉。2、侧支循环开放与脑动脉狭窄程度相关,狭窄程度越重,侧支循环开放越充分。3、侧支循环对缺血脑组织有保护作用,能改善脑梗死临床症状,减少梗死体积。4、侧支循环形成时,首先开放的是初级侧支循环,以前交通开放为主。5、侧支循环的形成受多因素的影响,高血压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而高血糖、吸烟、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等均不利于侧支循环的形成。